摘要:近日,重庆一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一则关于“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该班主任发现学生用“唐人”嘲笑同学,经查证发现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进行严肃批评和教育。
近日,重庆一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一则关于“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该班主任发现学生用“唐人”嘲笑同学,经查证发现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进行严肃批评和教育。
“服了你个老六”“退退退”……如今走进中学校园,诸如此类的“网络烂梗”常从学生口中脱口而出,甚至出现在课堂发言、作文写作中。这些缺乏营养、部分带有低俗色彩的流行语,正以惊人的传播速度渗透校园生活,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价值观念塑造产生负面影响。近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进太原校园,与多位家长及教育者一起探讨,面对“网络烂梗”泛滥的现状,如何及时“亮剑”大声说“不”。
现象:“烂梗”成学生社交“密码”,课堂写作频现乱象
9月底,在太原市某中学初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李敏让学生用“温暖”造句时,一名学生脱口而出:“妈妈做的饭绝绝子,吃着太温暖了!”随后,教室里响起一阵哄笑,几名学生还跟着重复“绝绝子”。李敏无奈地表示,类似场景在课堂上已不是个例,“现在批改作文,经常能看到‘谁懂啊’‘我真的会谢’‘一整个爱住了’这样的网络用语,有的学生甚至用‘芭比Q了’形容考试失利,语言表达越来越随意,缺乏规范和深度”。
除了课堂和写作,“网络烂梗”还充斥在学生的日常社交中。家长张婧女士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自己孩子今年四年级,和同学们围在一起讨论动画片时会说出:“那个反派也太菜了吧,被主角虐得稀碎,简直是个大冤种!”当被问及从哪里学来这些词时,孩子们纷纷表示“刷短视频看到的”“同学之间都这么说,不说会被笑话”。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访多所中小学发现,“网络烂梗”的传播呈现出“低龄化”“高频化”特点。从低年级学生模仿“退退退”的魔性发音和动作,到高年级学生用“社恐”“社牛”给自己贴标签,再到初中生用“yyds”“awsl”等字母缩写交流,“烂梗”已成为部分学生眼中的“社交密码”。
家长:焦虑“烂梗”影响孩子表达,担忧价值观受误导
“孩子现在说话越来越‘怪’,好好的话不会说,张口就是‘绝绝子’‘栓Q’,问他什么意思,他还说我‘out’了。”家长刘女士发现孩子的语言习惯变化很大,“之前孩子会说‘妈妈,今天的晚霞真美’,现在变成‘妈妈,今天的晚霞绝绝子,一整个爱住了’,感觉语言表达能力退化了,连基本的形容词都不会用了”。
为了纠正孩子的语言习惯,刘女士尝试限制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但效果甚微。“学校里同学都这么说,孩子回家还是会学。有次写作文,孩子写‘我和妈妈去公园,风景yyds’,我让他改成‘风景十分优美’,他还反驳说‘这样写更酷,老师说不定也喜欢’。”刘女士无奈地说,现在最担心的是,长期使用“烂梗”会让孩子失去规范表达的能力,“以后写作文、说话都依赖这些简单化、碎片化的词语,怎么能准确表达想法?”
与刘女士不同,市民任先生更担忧“网络烂梗”对孩子价值观的误导。他的女儿上初中二年级,最近常把“躺平”“摆烂”挂在嘴边,“有次考试前,女儿说‘反正也考不过别人,不如摆烂算了’,我一听就急了,问她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她说‘网上都这么说,努力也不一定有用’”。任先生表示,这些消极的“烂梗”会让孩子失去进取心。
老师:主动说“不”划界限,用优质内容替代“烂梗”
面对“网络烂梗”泛滥的现状,教育者们正积极行动,通过明确态度、规范引导、丰富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远离“烂梗”,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价值观。
“首先要明确告诉学生,‘网络烂梗’不适合在课堂、写作等正式场合使用,划清‘可使用’与‘不可使用’的界限。”太原市桃南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陈颖在课堂上专门开展了“规范语言,拒绝烂梗”主题教学,“我会收集学生常用的‘烂梗’,和他们一起分析这些词语的问题——有的缺乏逻辑,有的表意模糊,有的带有不尊重色彩。比如‘yyds’,虽然是‘永远的神’的缩写,但过于夸张,在描述人物或事物时,用‘优秀’‘杰出’‘令人敬佩’等规范词语,才能更准确、更有深度”。
除了课堂引导,不少教师还注重从源头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信息获取习惯。太原市新建路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李琳泽老师会推荐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优质节目,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现在学生接触‘烂梗’的主要渠道是短视频,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更优质的内容替代,让他们在经典作品中感受语言的美,积累规范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此外,部分高校还组织主题班会,倡导学生远离“网络烂梗”的负面影响。今年5月,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组织全院开展“破‘梗’立魂言铸国风——抵制网络烂梗争做新时代网络文明守护者”主题班会。各班通过PPT展示与视频播放等形式,结合鲜活案例,通过深入剖析网络烂梗背后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揭示其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潜在危害。大家纷纷表示,应保持清醒头脑,主动甄别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蚀,积极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经典文化滋养心灵,坚定文化自信,主动对网络烂梗说“不”,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田晓瑛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