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相信吗?仅仅用五块钱就能买到一段所谓“福利”的裸露视频,几十块就可以你想让拍哪里的特写就拍哪里,不到一百更是能定制更露骨的内容。
你敢相信吗?仅仅用五块钱就能买到一段所谓“福利”的裸露视频,几十块就可以你想让拍哪里的特写就拍哪里,不到一百更是能定制更露骨的内容。
这是不是听着像不真实,但是现实中真的有人这样做,而且是把手伸向未成年人,打着“举牌”的幌子做生意。
很多人不知道举牌什么意思,其实举牌原本只是粉丝在机场接机用块牌子写个名字,或者主播在镜头前举句祝福话、表白话,图个互动。
因为近些年短视频的爆火,所以这种形式也被玩成了花样,竟然开始往灰色地带偏移。
几年前就有一位未成年女孩掉入“陷阱”,据媒体报道里说她叫杨晨曦(化名),是一名初一的在读学生。
她平常喜欢二次元,所以经常发点视频或者开开直播,攒些零花钱。
但是流量这种东西是飘忽不定的,流量不好的时候,她便在群里问怎么涨粉。
没想到这一问竟然很快得到了回应,群里的“好心人”问她要不要尝试“举牌”,说既能涨粉还能赚快钱,顺手丢来几段样片,讲起了“行情”。
那位“好心人”开始一点一点介绍着,什么便宜的套图、短视频,几块到十来块就能买。
而且还说尺度再大一点的,价格往上翻。
私人定制更贵,要求穿特定衣服,做特定动作,甚至如果能在身体不该出现字的地方写上对方的名字,再拍一段更长的视频,动辄几百。
拍点照片就能够轻松赚钱,这可比自己开直播来的快,于是果不其然这位初一的女生心动了,并且还主动问怎么找客户。
对方说,先想办法吸引注意,有了关注,懂门道的人会主动找来,私信聊,建立“信任”,再拉进群,有单子的时候就会在群里发。
听着流程极其简短,而且路子清楚,一切都像是预设好的一样。
而且更让人震惊的是这条轨迹并不止一个人。比如除了自己接单,还有“代理”。
代理在这条“生产线”上的作用就是把未成年女孩拉进群,从而承接需求,转手再卖给出钱的人。
就比如有人花两百看定制视频的话,代理是要先拿走一半的,而且上面还有“总代”,再抽一层,最后落到拍的人手里只剩几十。
链条分工极细!
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有人负责把内容生产出来,有人负责“引流”,有人负责结算。
就是这种模式,导致很多人觉得没什么门槛,而且钱来得快,未成年人最容易被说动。
那受众又是从哪里来的?让人想不到的是,不仅“卖家”有未成年,买的人里,不少也是未成年男生。
推荐算法的逻辑很强大,就比如你多停留几秒、多点几个赞,它就以为你爱看,不断往你面前推类似的内容。
青春期的孩子本就好奇,平台又源源不断把诱饵递过去,这事会往哪里拐,几乎不用想。
有人会以为这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真影响不了谁,可一到互联网,扩散速度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有人说平台有“未成年人模式”,开了就能防住。可要知道现实里,很多孩子很难轻易绕过限制,形同虚设。
如果一旦监管不严、审核不细、举报反馈慢,内容一轮轮回流;关键词一换,页面一改,又能钻空子回来。
但是这条链条的真正可怕之处,并不只是把未成年人当成流量的工具、金钱的来源,而是在于每个环节其实都在踩着法律的红线。
就比如未成年人出镜制作、传播所谓“成人向”内容,这在法律上可是明令禁止的。
而且你仔细看这个结构,其实是跟传销的结构越来越像;买卖双方以为隐蔽安全,其实背负的风险一点都没小。
而且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的群主居然也是未成年人。就比如这次事件的主人公杨晨曦提到,她所在的群里,群主就是个“10后”的小男生。
日常工作其实就是四处拉人进群、撮合、分成,这样算来算去他们的月收入都快比父母高了。
而且这种链条的传播的路径很像病毒,具有传染性。女孩赚到了钱,先告诉闺蜜;闺蜜再拉闺蜜,关系网就是这样一层层铺开。
“买家”男生这边,看了如果觉得“有料”,就会转给同学、室友,继续扩散。
但其实中间商盯的就是这种“人传人”的效应,成本低,回报高。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转发,都是在给这条链子加码。
直到最后,参与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多,涉世未深的人还以为这是“常态”,把禁区当成了游戏规则。
有人会问,这样的东西以前不是也有吗,为啥现在突然爆了?
我们要知道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关注变得很廉价,把隐私变成可以交易的碎片,把“尺度”当成一条随时往下拽的线。
平台开始追逐时间,时间进而换成了流量,流量才能换成钱。
于是这条产业链生产者就开始盯着热度,代理盯着转化,买家则盯着刺激。这个过程谁也不愿停,谁也不肯慢。
可一旦未成年人被裹挟进去,代价不是一两句“道歉”能补上的。一段视频、几张图,不是发出去就过去了。
它们会被备份、被转手、被囤积,变成随时可能跳出来的“证据”,变成难以摆脱的阴影。
有的人这时候会问了,那家长可以严加看管。但我们要知道,有些孩子现在留守儿童居多,而且家长就算在身边也很难知道孩子的手机里发生了什么。
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一个现象,线下的辅导班、培训班排得满满当当,线上真正的风险教育却留了空白。
孩子不懂得边界,家长不熟悉套路,平台不愿意慢下来,灰色产业就更不会停手。
有人把打击“颜色”行业当成老话题,觉得过严过度。可只要看一眼这条链的延伸,就不会这么说。
一旦松了口子,顺着金钱流向,后面接的是什么?代孕、器官买卖、人口贩卖。
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举牌”这个小事件,但是门背后却关联着未成年人和更深的黑市。
一旦放松警惕,那么接下来的治理将会更难。
这时候不禁有人发问了,那为什么这些人明知道犯法,却还是要做?
因为他们就是在赌信息差,更是因为侥幸,一次两次逃过了,那就会存在侥幸心理,而且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来钱快。
而且为什么未成年人更容易入套,那是因为越年轻越容易被这种“轻松来钱”的骗局吸引。
就像他们有犹豫时,给他们提供渠道的人就会说,只要不露脸就安全,还有人说只在小圈子里传就没事。
这些话乍一听像是很安全,实际上却什么也保护不了,因为不管是什么事物肯定有缺口。
技术也从来不会偏袒谁,就像录屏、转码、去水印、AI换脸,现在变得越来越高科技。
这件事情平台肯定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作为一个平台肯定首先也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
所以说为了不伤及正常创作,他们绝对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边缘内容都拦下。
于是这也就给灰色产业一个钻空子的空间,他们就靠着这一点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就比如今天用一个词,明天用一个符号,后天把关键词拆开,中间再加几个无意义的字母,既能躲过机器,也能让懂的人秒懂。
就算这个过程中有人举报,可能内容或者页面被删了,又或者是账号被封了,那他们也完全不在怕的,他们依然可以换个账号重新开张。
就是这种心理使得他反复横跳、反复试探。
那么咱们回到起点,初一学生杨晨曦为什么会被卷进去?
其实也就是因为她是一个想把内容做得更好的小主播,流量低,她焦虑,而这时恰恰有人给她带来了希望。
不止是金钱上的诱惑,对于心智还不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她看见的还有代理发来的“夸奖”和“保证”,更是是群里热闹的气氛和不断刷新的订单。
而一个未成年人做出选择的那一刻,经常不是因为她“坏”,而是因为她并不知道这条路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包括手机那头的买家也是一样的。可能第一次点击只是好奇,第二次点击只是继续,第三次开始掏钱,然后很难停下来。
更夸张的是,有人将这种叫做“需求”,还有人把这叫“市场”。
如果连这种灰色产业就已经涉及到孩子了,那这种消费真的适合存在吗?而且要知道这些金钱并不是用来“支持创作”的,而是一次次越界的奖励。
如果越界被奖励得多了,那么将会一发不可收拾。这种常态一旦成形,那平台就更加难以治理,学校家庭就会失去话语权,当时的社会估计只会剩下疲于奔命的补救。
来源:东观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