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再“恋爱脑”了,却在经历一种新的分手创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8:15 1

摘要:曹雪敏是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经历一次痛苦的分手后,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这段经历,并开始把亲密关系纳入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之后,她收到了大量与分手有关的私信求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她的咨询室,诉说对关系破裂的心碎与困惑。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在年轻人更愿意强调“自我”、唱衰爱情的今天,为失恋感到痛苦,似乎已经成了一件羞耻的事情。

曹雪敏是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经历一次痛苦的分手后,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这段经历,并开始把亲密关系纳入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这之后,她收到了大量与分手有关的私信求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她的咨询室,诉说对关系破裂的心碎与困惑。

这些来访者的讲述中,既有个体的执念,也有群体性的困境。一段关系为什么会走向结束?陈旧的性别印象如何影响今天的爱情?在所谓的新型亲密关系里,怎么应对“新型分手”?看似拥有了更多爱情选择的年轻人,在分手时依旧面临着诸如此类的困惑。同时,互联网上的声音正试图用“搞事业”“独美”“下一个更乖”等话术来消解分手的伤痛,这也让那些因分手痛苦的人,被迫陷入另一种“痛苦不被理解”的孤独。

但在曹雪敏看来,亲密关系恰恰是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实践领域,分手后的人生脆弱期,也是重塑对感情的理解、重建自我的最好时期。

01 分手与“自我”

2017年,我相恋多年的男友在结婚前出轨了。我把自己如何走出分手的经历分享到网上后,收到了很多网友求助,于是出版了一本叫《分手心理学》的书,希望能帮更多人走出伤痛。这本书提到了一些分手时的常见问题,比如冷暴力、出轨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分手后自我疗愈的方法,但更多的重点,是关于“自我”在分手过程中的变化。

过去,我们在感情破裂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不爱了”,仿佛恋爱中只有深爱和不爱两种状态。但很多人的关系出现问题,关键其实不在于“爱”,而在于“自我”。在“我爱你”中,相比“爱”,“我”和“你”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自我不够真实和完整,就无法真正地相爱;如果自我无法平和地享受独立,就会强迫性地苛求亲密、却无法拥有真正的亲密。

《苦尽柑来遇见你》剧照

在我的咨询经验中,我能感觉到,今天的年轻人对待分手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文化已经在强调人的独立性,但依旧有很多声音说,爱情才能带来幸福,被爱的人最可爱,婚恋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的话语,在潜移默化中把“分手”与“失败”挂钩。这就导致分手后的人,往往很容易产生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动荡,他们的自我成长也会陷入停滞。

况且,在一段深度亲密关系中,伴侣对我们的了解可能远超世界上的任何人,包括父母。在彼此深度敞开的状态下,很多被分手困扰的人会难以接受“不爱了”作为分手的理由。因为当爱消失时,往往也就宣告了他们曾经坚信的那部分“被爱的自我”也随之破裂。但该如何面对这种破裂,这代年轻人却缺乏好的样本和指导。

《玫瑰的故事》剧照

另一方面,网络上同时还流行着另一套观念,认为离开错的人不该痛苦。甚至有一部分人会用这套标准去判断一个人是否独立,女性应该“独自美丽”,似乎为分手感到痛苦就是“恋爱脑”。但实际上,人的情感是自然反应,去强行规训别人该不该分手、该不该痛苦,只会造成二次痛苦。

有时,痛苦来自神经系统的记忆,当下的关系破裂只是引发了过去的痛苦,当一个人曾在原生家庭或重要关系中有过被抛弃的经历,分手会再一次激活他过往的依恋创伤。只有去努力学会应对,下一次再遇到不合适的人离开时,我们的痛苦才不会被激发得那么深。

我们经常会看到生活中一部分人在分手后,变得“再也不相信爱了”,变得小心翼翼,或是迅速地进入一段新的关系来应对上一段关系带来的痛苦,这些其实都是受伤的、破裂的自我没有得到重建的表现。因此,在分手后的这段“脆弱期”,其实更需要停下来去整理和思考。所以相比于独立与否,我更强调在分手后保持自我关怀和自我负责。要相信,只要不是彻底毁灭肉体和精神的经历,都有机会让人成长,创伤后的成长更有利于塑造心理韧性。

02 新的考验,新的失恋

造成分手的具体原因总是因人而异的,但近些年,我也在咨询室里注意到了一些群体性的困境。

今天的社会环境和职场环境带来的压力,对处在亲密关系里的人造成了很大影响。一些来访者会跟我说,“过去生活比较轻松时,我跟另一半相处得很好,现在我们都因为工作应接不暇,感情出现了很大问题,怎么办?”在这段关系中,双方都感到不满足,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没有余力满足对方情感上的需求,甚至没力气去交流和思考这件事。类似的情况,在咨询中出现过很多次。

《新闻女王》剧照

这是因为在现代职场,当公司希望一个人好好工作时,需要的是他尽力发挥自己身上的工具性特质,把公司目标当成生活中的第一目标去执行,同时更少地关注自我诉求,比如身体健康和心理上的感受,本质就是要减少“爱自己”的能力。当一个人为了达到工作上的成功(或者只是为了保住工作),必须不断地调动自己的工具性特质时,他作为“爱人”这个角色所需要的能力和注意力很难不随之动摇。

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我能做的,是让他们先意识到:没有精力去好好恋爱导致的分手,不是个体“不爱了”或“不够爱”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到了今天的发展阶段,必然会造成的困境。也许当大环境本身对个体的托底更明显时,我们在亲密关系上才会有更大的自由。让他们先接纳这个情况,了解它只是个体在高压环境中的正常反应,再来看如何采取细节上的行动。比如每个星期都抽出5到10分钟去关心对方,问问他这周过得怎么样?这样简单的举动如果能养成习惯,也是很好的改变。

《二十五,二十一》剧照

困境背后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整个社会对爱的能力的培养就很有限。要学习爱,一个很好的场景是原生家庭,但由于上一代人经历的社会阶段比较困难,很多父母会把精力放在对物质生活的寻求上,没有能力和意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甚至会遗留下来很多创伤和错误的爱的方式。这就造成很多人进入或建设一段亲密关系之前,本身所具备的爱的能力就非常有限。一段关系开始后,反而成为了一个学习和考验的情景,而不是享受爱的情景。如果在恋爱前,我们已经习得了爱和处理关系的能力,那外界压力对关系的影响就会小很多。

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的确需要很多精力去维护,所以这两年,我们会看到年轻人在进入关系之前变得越来越谨慎了。我倒觉得这是个好现象,它意味着大家终于不再把亲密关系作为人生的必选项了,反而更能认真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思考亲密关系在人生中的位置。

在这过程中,互联网的发展,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有毒”亲密关系中潜在的风险。在找到合理的方式规避风险之前,暂时不进入一段关系也是种明智的做法,而不是贸然地去假设自己和爱都无所不能。比起父母那一代人,现在的年轻人更难进入亲密关系,其实是他们更能直面现实的表现,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一种进步。

《恋爱虽然麻烦但更讨厌孤独》剧照

类似种种的情感变化,也让年轻人群体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亲密关系,比如社交网络上讨论很多的situationship(情景性关系),或者是一些只有性、没有爱的关系。新型关系的流行,代表了更开放的态度和更多的选择,但它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首先,由于新型关系缺少舆论压力和道德上的参照标准,它很可能会让那些本就不友善的人在分手时变得更自私、做出更恶劣的行为,这当然会加剧分手的痛苦。另外,我始终认为,新型关系下的分手,是一种更加孤独的分手。过去在面对主流关系的分手时,我们起码比较容易能获得身边人的共鸣和情感支持,但面对一段新型亲密关系,首先能分享的人就非常有限,还可能遭到批判和不理解。

这种孤独还在于,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定义因为新型关系分手感到的痛苦。很多来访者会困惑,这段关系一开始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彼此不都清楚这段关系没有承诺、随时会分开吗?如果是这样,现在的痛苦是因为什么?我们的自我和自我之间也会出现隔阂,类似的诘问会一直在心里浮现。所以这种所谓的新型关系,其实比传统的亲密关系要更考验人。它更需要我们去努力觉察、接纳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才能对自己和对方都做到友善。

03 性别、权力与爱

当我们聊那些跟爱情有关的社会文化,聊亲密关系中的自我时,还有一个很难回避的话题,就是亲密关系中存在的两性差异。

在我的来访者里,来咨询分手问题的男女比例大概是1:10。我发现,面对分手,女性往往会进行更多的反思和学习行动,她们会回到关系本身去思考“我哪里没有做好”。而男性更多是在外部归因和自我贬低的两端反复横跳,他们更习惯回避痛苦,用退路找回掌控感和优越感。这里的外部归因不仅限于指责对方,还有很多男性喜欢将分手归咎为“都是因为社会太拜金,(分手是因为)我还不够成功”,大体上,他们更坚信“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蜗居》剧照

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和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要求是分不开的。心理学会把与任务有关、充满“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工具性特质强调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表达性特质则更强调温柔、敏感、共情、友善,这刚好对应了我们在生活中对男性和女性的两种刻板印象。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即便在观念上知道男女平等,知道自己是具体的人而非某种性别符号,但他们在期待一段关系和自己的恋人时,还是会用这两种特质去要求对方。这种基于传统性别分工书写出来的爱情剧本,只能是“大男子主义”和“小鸟依人”的剧本,它要求女性在关系中更多去关心和照顾对方,要求男性好好干事业,才是对婚恋中的对方负责。在这种剧本之下,女性对关系的幻想是爱,男性的幻想却是成功,一旦有一方的幻想破灭,就会造成巨大的关系动荡。

如果我们进入关系时的预设,从一开始就是“我和你(男女)不一样”时,大脑的了解和共情活动就会被抑制下来。此时,双方眼中只有性别的模板,男性试图不断地去达到成功,女性不断地在强调“你要照顾我的感受”,两个人南辕北辙,彼此都离真实的自我很远,最终也就离真正的亲密越来越远。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更糟糕的是,这个由性别刻板印象塑造的爱情剧本,会导致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失衡。当男性更多去关注自己的事业,试图达到一个又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时,他获得的金钱和人脉都会更广泛,心理学上把钱和人脉定义为一种普遍性资源,它会带来相应的权力。但当女性更多把注意力放在一段关系本身和对方的感受上时,她做的事却是计划婚礼、付出大量额外的情绪劳动、几乎没有经济回报地照顾对方家人等等,她在外部世界的普遍性资源会因此不断丧失,权力越来越有限。没权力,主体性就没存在的空间。

回到亲密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的权力不平等,处于低位的人失去了主体性,就很难再去谈“爱”了。因为高权力的人必然会倾向于更多地行使自我主张,一个人在外部感受到的自我价值感和优越感,很难不迁移到关系内部。这又会衍生一种情况,就是当关系中的一方显得极其自信的时候,另一个人会本能地怀疑自己,觉得对方这么自信,那是不是有问题的的确是我自己?于是再次助长权力不平等的情况。

《失笑》剧照

当然也有很多女性会渴望寻求新的爱情剧本,努力超越传统的性别分工。相比于媒体和网络上的女性主义宣传,我倒是在早几年的咨询中就发现了这个现象。但这一方面体现的是那部分“愿意咨询的人”的特质,即更愿意直面痛苦和困惑,也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行动;另一方面,它也是“有条件咨询的人”的特质:相对更有钱、信息源更开放,这些都是权力的来源,在亲密关系中,始终是有权力的人更有可能主动做出改变。

所以我们会看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和女性在感情破裂后选择用事业重建自我。事业当然是有力的,但在感情关系中受的伤,还是要在与感情关系有关的思考中重建。即使之后的人生选择单身,但对于留下隐痛的过往,你依然需要去直面和处理。我很希望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能用更科学的视角、更真实的自我来面对爱情,让双方都能跳出性别的刻板印象来相爱和相处。

《那年夏天》剧照

最终,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面对分手还是亲密关系,关键还是要学会认识自己和认识人性。这要求我们用合适的方法去好好生活和爱自己,期待别人用什么行动来爱你,就先尝试用这样的行动来对待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接纳人生的无常与丧失。有时一段关系出了问题,是因为其中一方遭遇了无法处理的挫折,比如学业或事业受挫,生病或是亲人的重病离世,当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也就无法在这种状态中维持一段关系。

如何直面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且占比会越来越大的一个议题。如果在应对这些丧失的时刻,还能保持处理关系的意识和能力,那么无论是否进入亲密关系,我们都更可能获得幸福。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