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教兴省”战略,并上升为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体战略,是全省改革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决策。“科教兴省”战略研究,是省委研究室历史上参与的第一项重要战略研究,而且这是一项持续多年、不断跟进的研究,其间的发展脉络与逻辑演变,折射出
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教兴省”战略,并上升为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体战略,是全省改革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决策。“科教兴省”战略研究,是省委研究室历史上参与的第一项重要战略研究,而且这是一项持续多年、不断跟进的研究,其间的发展脉络与逻辑演变,折射出以文辅政、当好决策参谋的要义所在。
“科教兴省”战略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场全省大讨论,历经从“科技立省”到“科技兴省”再到“科教兴省”的演化,进入新世纪后又进一步演化为“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科教兴省”战略研究的发起单位,省委研究室全程参与战略研究,直接推动“科教兴省”战略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议程,并深度介入战略实施相关政策制定。按时间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从“科技立省”大讨论开始破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原材料等投入激增,但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较小、发展模式粗放等问题也困扰着江苏。1986年,为谋划“七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省政府召开江苏省经济发展战略讨论会,时任省长顾秀莲提出并阐述“科技立省、外向开拓、调整结构、集约经营”的战略设想,与会专家和领导表示赞成,由此“科技立省”写进“七五”计划文本,但尚未进行具体部署。1987年,时任省委研究室副主任顾介康带领沈祖方、袁普泉等同志开展“如何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调研,在全省开展深入调查,并到辽宁实地考察,形成了《指导经济工作的着重点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探索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新途径》《增强工厂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活力》3篇系列调查报告。顾省长看到调研文稿后很重视,请顾介康代拟一封公开信,向全省各级干部推荐系列调查报告,并提出在全省开展“科技立省”大讨论。顾省长的公开信和系列调查报告在省委研究室内刊《调查与研究》登载后,“科技立省”在全省各级干部中广泛传播并引发思考,不仅为大家厘清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提供了焦点,也为转变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支点。
向右系列调查报告>>>
2
在全国率先确立“科技兴省”战略
进一步的研讨表明,像日本那样确立“科技立国”战略,需要丰富的技术积累、充足的人才支撑和雄厚的资金投入,而当时的江苏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省委领导同志经过反复考虑,并和专家们充分讨论以后,提出将“科技立省”改称为“科技兴省”。经过充分酝酿,1988年12月,省委、省政府在扬州江都县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会上正式提出了“科技兴省”的战略方针。顾介康和省委研究室相关同志参与起草了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当月,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江苏经济的决议》,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要求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进步。1989年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一号文件《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江苏经济的决定》,旨在积极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当年3月,配套措施“科技33条”出台,因每条措施都极富含金量而被多个省份学习借鉴。自此,江苏成为在全国最早确立“科技兴省”战略的省份,被《科技日报》评选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3
调整充实为“科教兴省”主体战略
1991年11月,江苏举办“科技兴省”战略研讨会,顾介康在为时任省长陈焕友起草讲话稿时,提出“科技兴省”战略应成为江苏主体战略的建议,得到陈省长的认同。之后,根据省领导意见,由顾介康与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谭恩热、省科委副主任王永顺牵头,组织近200位专家学者成立《江苏“科技兴省”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对江苏“科技兴省”战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形成的报告由河海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该研究涵盖了战略目标、政策设计、实施措施以及相关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江苏实施“科技兴省”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时任化工部部长顾秀莲、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经济学家刘国光等对这项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该研究报告先后获“江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顾介康老主任回忆说:“这是软科学成果第一次进入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并获奖。”在制定“八五”期间实施“科技兴省”战略的意见时,起草组提出了“科技优先、教育为本”理念。结合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省委、省政府经过缜密研究,在199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将“科技兴省”战略调整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1994年12月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正式提出了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三大战略,并以科教兴省作为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体战略。半年后,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教兴省战略落实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决定”,先后在沿江地区建立全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带和4个国家级高新区,在苏北建立星火产业开发带,1996年在全国首启地方立法《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条例》,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4
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
进入新世纪,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江苏进入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需要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2003年5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人才强省的战略任务,这是“科教兴省”战略内涵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实施路径与目标的优化完善。2003年7月,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确立了“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省委研究室面向全国组织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等发展战略深化研究的课题招标,相关研究成果陆续转化为决策依据。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当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明确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作为“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内涵。2007年11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进一步强调,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时任省科技厅厅长王永顺表示:“率先建设创新型省份,标志着‘科教兴省’战略实施进入了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的崭新阶段。”省委研究室参与承担了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十一届三次全会的前期调研和文稿起草工作,期间形成的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大量转化到领导讲话和相关文件中。2009年8月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26次会议上,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提出,要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江苏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之后的第三次战略机遇。时任省委书记梁保华对此深表认同,江苏随之在全国率先作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决定。2010年,省委研究室组织力量开展人才强省战略的进一步研究,形成《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当年11月,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这一基础战略。2011年,省委研究室协同南京大学及相关部门开展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人才支撑等的深化研究。当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明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省委研究室是意见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
回望江苏“科教兴省”战略研究的历程,隐现着三条逻辑主线,在“不变”的战略定力与“变”的策略演进中协同推进:始终面向科技前沿不动摇,但根据区域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变化,逐步推动创新路径实现从引进消化吸收的模仿创新,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的战略性跃升;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方向,而融合范畴则从单一技术对接,逐步拓展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协同的新格局;始终坚定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改革重心逐步由行政力量主导转向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是江苏科教强省建设的内在逻辑,也是其持续走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前列的重要保障。
“科教兴省”战略研究,是省委研究室历史上参与全省重大战略决策的标志性工作之一,形成了一套好做法好经验,自此以后,又成功推进了一系列战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持续支撑。重温“科教兴省”战略研究的来时路,对我们当好参谋助手,至少有三点启示:
1
要有战略思维、谋之于重,切实把握时与势
首先要具备战略眼光,观大势、想全局、谋长远。1988年,省委研究室联合省科委向省委、省政府上报《关于“科技兴省”的若干建议》,是在通盘研究江苏发展需求、国家政策导向、国际竞争趋势基础上,站在时代前沿作出的长期谋划、超前论证。江苏首提“科技兴省”战略,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为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探路先行。顾介康老主任回忆说,顾秀莲同志到中央工作后,还时常提起“江苏是第一个提出‘科技兴省’战略的”。正是这份把握时与势的战略眼光、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成就了江苏“科教兴省”战略的率先破题与确立。其次要抓住战略关键,把握重点、纲举目张、一子落而满盘活。1991年,省委研究室进一步建议省委把“科技兴省”战略明确为主体战略,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这启发我们,对影响全局的战略关键,要紧盯不放,于紧要处发力,牵一发动全身。
2
要有系统思维、谋之于长,坚持全链条服务
从“七五”到“十四五”,省委研究室始终深度参与、积极推动“科教兴省”战略的谋划与落实;与此同时,从“科技兴省”到“科教兴省”再到创新型省份建设,省委研究室持续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推动“科教兴省”战略研究层层递进、不断深化。这启发我们,在战略研究中,既要久久为功、又要与时俱进。顾介康老主任多次强调,要尽可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一条龙”服务。在“科教兴省”战略研究的每个关键节点,省委研究室都参与了从调研报告、到会议讲话、再到政策文件的全过程服务。这启发我们,在战略研究中,要尽可能全过程参与、全链条服务。
3
要有一线思维、谋之于实,做好调研与转化
战略研究归根到底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重视调研工作,发现真问题、好经验。从“七五”时期的3篇系列调研报告,到“十三五”时期的《关于科技创新若干重点问题的调研报告》等,无一不是直插一线、解剖麻雀,带着问题去,带着办法回。其中,1994年省委研究室反映地方科技工作问题的《财税金融改革对科技进步的影响》报告,得到时任总理朱镕基的批示肯定。另一方面,要重视转化工作,真解决问题、能形成闭环。“科技改革30条”的主要起草人、时任省科技厅厅长王永顺回忆,省委研究室不仅在政策出台前深入一线调研,还在政策出台后就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全方位推动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科教兴省”战略研究是个系统工程,省委研究室与省政府研究室、省科技厅、省委党校等相关单位通力合作、优势互补,从宏观战略谋划,到重要政策制定,再到实施情况反馈,都力争闭环操作,从而为战略的落地落实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