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个名:河南滑县村名由来里的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8:00 1

摘要:道口镇原来叫“李家渡口”。听起来就透着股朴实劲儿——金代那会儿,就是老李一家人在古黄河的金堤上摆渡。没有花哨的名头,就是实实在在的营生。千百年来,这地方从一家人的渡口,慢慢变成了热闹的集镇,可那份实在劲儿,就像刻在了名字里。

你往黄河边上一站,听着那些老地名,就像翻开一本厚厚的家谱,每个名字后面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道口镇原来叫“李家渡口”。听起来就透着股朴实劲儿——金代那会儿,就是老李一家人在古黄河的金堤上摆渡。没有花哨的名头,就是实实在在的营生。千百年来,这地方从一家人的渡口,慢慢变成了热闹的集镇,可那份实在劲儿,就像刻在了名字里。

往留固镇走走,白马墙村的名字更有意思。这里原本是白马城。据史料记载,因五代后梁太祖朱全忠(朱温)的父亲名叫朱城,朱温为避讳父亲名字中的“城”字而将“白马城”改为了“白马墙”。还有东留固、西留固,明朝初年此地开始形成村落,取“永留固居”之意,故名“留固”。那个“固”字里,藏着多少代人最朴素的愿望。

要说最让人动容的,还数上官镇的来历。古时候这里是黄河渡口,名为柳青渡口,那时,黄河水经常泛滥成灾,民众便自发捐款在此渡口铸起铁牛一尊,并将此地取名为铁牛渡口。宋仁宗时期,黄河泛滥,镇河将军上官辉率领民众抗洪抢险,以身殉职。朝廷追念上官将军的功德,在此地修建了一座上官祠堂以示纪念,后人遂将此地更名上官村。这不是皇帝赐的名,是老百姓用脚投票选出来的名字。一个人为民牺牲,人们就世世代代记着他的名字。

还有更近的念想。1946年,前阁村一带的老百姓,为了纪念陶山峰烈士,将前阁村及附近三个自然村同时命名为“山峰村”。后来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东西前中四个村,即东山峰、西山峰、前山峰、中山峰。那些为咱们今天的好日子牺牲的人,咱们从来不忘记。

万古镇的来历也很有意思。元朝时这里称“万户”。明初,迁民于此,取“万古长青”之意,得名“万古”。后分东、西万古。

可最有故事的还是妹村(今分为东妹村、中妹村、西妹村)。此处为夏朝豕韦国(又称韦国)故都,是韦姓发源地之一。隋朝时曾在此设立韦城县。明朝洪武三年,王忠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时称“沫子村”,后因避讳《诗经·鄘风》中的“沫”字,改名“妹子村”,简称“妹村”。一个字的变化,背后是几百年的风风雨雨。

白道口镇的名字来得直白——古黄河渡口,有一家白姓人家在此以摆渡为生,故而得名“白家渡口”,后演变成了现在的白道口。还有东英公村、西英公村,据《唐书·列传》记载,李勣(徐世勣)客居卫南后封英国公,相传该村为英国公流寓之处,故得名“英公村”。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谁是真英雄,他们就记着谁。

牛屯镇的名字透着市井的烟火气。清朝康熙年间,此地逐渐形成牛、马、驴、骡等牲畜的交易市场,故而得名“牛市屯”,后简称“牛屯”(今分牛屯东街村、牛屯西街村、牛屯南街村、牛屯北街村)。而黄默村(今黄默村前街村、黄默村后街村)的名字,记录的是明朝初年郭氏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移民来到这里定居建村,来时小麦已黄,所以起名黄默村。那个“默”字里,有多少初来乍到的小心翼翼和对未来的期盼。

半坡店镇的名字画面感极强——明朝永乐年间,移民们自山西洪洞迁居黄河西岸(或古秦堤)半坡处,并于此开店度日,故名。

老爷庙乡的得名,相传是因为古时黄河水妖为患,民众修建“祖师爷”(当地尊称“老爷”)庙以镇水患。因庙宇灵验,名声远播,后来设乡时便以庙命名。

桑村乡的名字来自古卫地“桑间濮上”之说,“桑间”即指今桑村一带。相传古时这里桑树成林,该村恰在桑林之间,故名。

瓦岗寨就更不用说了,隋大业七年(611年),翟让领导农民在此安营扎寨,聚众起义。“瓦岗寨”三个字,承载了一段风云历史。

八里营镇的名字记录着更古远的历史——春秋时卫灵公墓在此,因距卫王城八里而得名,后“茔”演变为“营”。

城关街道的谢庄,原来叫“相庄”。清嘉庆年间李文战领导的天理教起义失败后,清兵屠村,造成人烟稀少,村落荒芜,取衰落之意,改名“谢庄”。一个“谢”字,道尽了历史的沉重。

王庄镇的刘草滩、郭草滩、北草滩,名字里都带着“滩”字,记录着这里曾是古黄河滩区。而东申寨村,唐代建村,原与西申寨同属古黄河河道,坐落于改道后的河身之上,初名“河身寨”。明初宋氏迁入后改称“申家寨”。解放后,以村中坑塘为界分设东、西申寨两村。

高平镇的高平集村,据传说,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米国使臣向唐王进献白鹅,路经此地时,在古潭中为白鹅洗浴。大白鹅戏水之后,腾空而飞,鹅飞至该村上空,既高而平,故而得名“高平”。

老店镇的老店集村,明朝洪武年间,牛姓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开店营业,取名老牛店,后居户增多,成了集市,演变为老店集村。实实在在的营生,实实在在的过活。

小铺乡的三家村,村名记载了一段明初移民史:洪武八年,有“齐、画、吴”三家奉诏自山西洪洞县同迁此地居住。因当时村中居住此三姓,始称“三家村”,此村名沿用至今。

滑县很多村名都带着黄河的影子——沙店、沙窝、沙河头,都是因黄河泥沙聚集此地而命名。游舫村纪念的是欧阳修在滑州任通判时,曾在此泛舟游玩。泥马庙村来自“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走在滑县的土地上,每一个村名都是一页历史。这些名字里,有老百姓对抗洪水的勇气,有对英雄的怀念,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从山西迁来的记忆,有在黄河滩上讨生活的艰辛。它们不华丽,但真实;不张扬,但坚韧。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