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的汽车制造正经历一场“软硬兼施”的革新之路——“软件定义汽车”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硬件升级突围”夯实智能制造基础,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智联”之道。
钢板在智能产线上自动冲压成型,机械臂精准焊接,而指挥这一切的“大脑”,却来自云端开源系统。
重庆的汽车制造正经历一场“软硬兼施”的革新之路——“软件定义汽车”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硬件升级突围”夯实智能制造基础,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智联”之道。
2025智能汽车基础软件生态大会暨第四届中国汽车芯片大会在渝举行。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01
重新定义
开源生态成为智能底座
上个月,500多位智能汽车软件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山城。行业精英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软件重新定义汽车。
这场名为2025智能汽车基础软件生态大会上,全球首个面向量产的车用操作系统开源“星辉计划”正式发布。
这一计划以普华基础软件开源的安全车控操作系统小满EasyXMen为统一底座,构建“芯片协同—工程服务—测试认证—量产应用—人才培育”五大体系。
普华基础软件总经理助理罗彤透露,截至2024年底,开源小满EasyXMen已累计装车超过2000万套,适配国内外主流芯片超180款。这一数据彰显了开源系统在汽车产业规模化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电子科技大学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主任罗蕾分析,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区域”“车路云一体”演进,亟需开源模式突破技术瓶颈。
事实上,重庆正在着力建设的汽车软件开源种子库和特色开源社区,正是看准了这一趋势。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程晓明指出,开源有效推动企业从“单点研发”向“平台协同、生态共建”跃迁。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开源已成为智能汽车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长安汽车数智工厂焊接车间焊接线。受访单位供图
软件的力量同样渗透到具体的零部件创新中。以智能驾驶座椅为例,这座城市的车企与供应链企业正通过软件算法,让这一传统硬件焕发新生。
重庆本土龙头车企长安汽车,将开源车控操作系统与智能座椅硬件深度结合,推出搭载“智享座舱座椅系统”的UNI-V、CS75PLUS等车型。该系统基于小满EasyXMen开源底座,联动ADAS智能驾驶系统与车身传感器,可实现L2+级辅助驾驶状态下的自动坐姿调节——当系统检测到车辆进入高速巡航模式,座椅会自动调整靠背角度至115°以降低驾驶疲劳;若识别到急刹车或碰撞预警,座椅腰托会瞬间充气顶起,配合安全带预收紧功能减少乘员冲击。
截至2024年底,这套智能驾驶座椅已累计装车超35万辆,用户调研显示其“智能舒适性”评分达93.5分,较传统座椅提升27%。
“一辆‘重庆造’汽车,区域配套率已超80%。”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这条日趋完善的产业链中,软件如同神经与大脑, 正成为重庆汽车产业价值提升的核心变量。
02
升级突围
未来工厂实现制造革命
与软件创新同步,重庆的硬件制造基地也在经历智能化蜕变。
在基础制造领域,自动化装备的规模化应用重塑生产格局。长安汽车数智工厂堪称标杆——冲压车间实现100%自动化生产,4秒即可完成板料到冲压件的转化;焊装车间471台机器人协同作业,配合500余台AGV完成物料转运;压铸车间更是国内首创全自动无人化生产模式,在这里,平均每6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年产能达28万辆。
重庆宗申的101工厂,12个自动化单元配备了近200台全自动专机、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等智能设备。通过数字化改造,该工厂的产品合格率提高了0.3个百分点,人均产出效率提升2.2倍。
核心零部件制造的硬件突破更具行业影响力。
重庆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受访单位供图
全球首个刀片电池生产基地——璧山区弗迪电池工厂以“医疗级”生产环境为基础,自主研发的叠片设备将96厘米极片的公差控制在±0.3毫米内,单片叠片效率达0.3秒/片。每6秒钟即可下线一块刀片电池。
青山工业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工厂进行涵盖30+应用场景的智能化改造,实现单工位节拍由56s下降至37s,生产效率提升30.19%,每35秒就可以下线一台变速器。
这样的智能工厂在重庆已不是个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52个智能工厂和349个数字化车间。
这份“硬实力”,为“重庆造”汽车产业赢得了产能与品质的双重优势。
03
深度融合
塑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软硬结合的真正价值,在于两者的深度融合与相互赋能——
“行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工业智能体,在重庆多家企业的生产线上,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
“工业智能体的最大作用,是实施智能生产调度。”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系统能够基于实时收集的订单需求、设备状态、物料库存等信息,在短时间内生成最优生产排程方案。
长安汽车AI数智工厂通过数据+AI驱动产销协同,实现了C端与M端的实时连接,即使在千万级约束条件和变量下,也可实现快速生产排产计划优化。
赛力斯超级工厂利用产业大脑整合326家合作伙伴构建产业生态,实现生产透明可视化,生产排产可精确到小时,供应商可通过系统实时查看整车厂生产需求及原材料价格波动,提前备货以应对成本风险。
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内,机器人在“造车”。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鑫源汽车在涪陵建设的全球柔性化未来工厂,通过“智造+智能网联”能同时实现燃油车、CNG车、纯电动车在同一条产线“转线不停产”,整体自动化率超80%,较传统工厂产能提升3倍。
软硬结合不仅提升单点效率,更推动制造体系整体升级。据了解,重庆市计划到2027年建成20个以上行业大脑和未来工厂,强化从研发到服务的全链路智能化。
软件为钢铁躯壳注入灵魂,硬件为代码算法提供载体。
重庆正以其“软硬兼施”的产业升级,向世界展示着“重庆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第1眼TV-华龙网 曹妤/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来源:华龙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