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写作《学习改写》教学设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7:08 1

摘要:本课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校园文学创作工坊”这一核心情境,引导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理解改写的概念、方法与价值,实现从知识理解到创造性运用的转化,全面提升

文心雕龙——校园文学创作工坊首次技能培训会

——第六单元 写作《学习改写》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材版本: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二、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校园文学创作工坊”这一核心情境,引导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理解改写的概念、方法与价值,实现从知识理解到创造性运用的转化,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内容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专题课“学习改写”。教材内容清晰地阐述了改写的定义、作用(培养文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深入把握原作)、常见形式(改变文体、语体、叙述角度)以及注意事项(忠于原作、行文协调等),并配有《枫桥夜泊》的改写范例和三个层次分明的写作实践题目。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改写能力。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体知识(诗歌、散文、小说)和叙事能力,但对“改写”这一专项写作技巧可能缺乏系统认识。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扩写或缩写,但在改变文体、语体,尤其是转换叙事视角时,容易出现人称混乱、偏离原作精神等问题。本课将通过具体范例和阶梯式任务,帮助学生搭建改写支架,突破难点。

五、教学目标(四个语文核心素养)

1. 语言运用:能够准确说出改写的定义、常见形式及基本要求,并在改写实践中做到语言流畅、人称统一、细节合理。

2.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原作与改作,分析与评价改写范例的优劣,培养比较、分析与批判性思维;在改写创作中,发展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3. 审美创造:在体会原作与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文体、语体、叙事角度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4. 文化自信:通过改写古代寓言、古典诗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加深对原作内涵的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改写的三种常见形式(改变文体、语体、叙述角度)。

教学难点:在忠于原作内容和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与再创作,避免人称和情节的混乱。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整体情境贯穿】

主题: 文心雕龙——校园文学创作工坊首次技能培训会

任务: 学习“改写”技艺,赋予经典新生命,争取从“见习编辑”晋级为“正式编辑”。

(一)工坊启幕:情境导入,初识改写(约5分钟)

1. 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教师以“工坊总监”身份开场)“各位见习编辑,大家好!欢迎加入‘文心雕龙’文学创作工坊。我们工坊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与经典对话,用创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今天,我们的核心培训技能就是——(指向板书)学习改写。”

2. 范例激趣,引发思考

展示核心范例:(直接引用或展示第一张图片内容)“培训开始前,我们先看一个经典案例。这里有一位编辑,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28字的诗歌,改写成了情真意切的散文片段。请大家默读,对比原作与改作。”

提出核心问题:(引用图片中的问题)“各位编辑,请根据你的第一感觉判断:你觉得他改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请从‘是否忠于诗意’和‘再创作是否精彩’两个角度思考。”

学生简要发言:(预设)学生可能提到:好,因为它把诗人“对愁眠”的愁绪具体化了,增加了想象细节(如家乡的亲人);将“月落”、“乌啼”、“钟声”等意象展开成了生动的画面和声音。

总监总结,点明要义:“大家眼光很准!这说明,成功的改写,首先要忠于原作的精神(如原诗的‘愁’),然后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再创作(如添加心理活动、环境细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修炼的核心技能。”

(二)技能培训:探究新知,明晰方法(约15分钟)

任务一:工坊技能解密——掌握“改写三式”与“两大心法”

1. 第一式:变文体

明确概念:“刚才的《枫桥夜泊》就是典型的‘改变文体’,从诗歌改成了散文。除了诗改文,想想还能怎么变?”(引导学生说出小说改剧本、剧本改故事等。)

关联实践:“这直接对应我们稍后‘写作实践’的第三题(改编课本剧)。”

2. 第二式:变语体

举例说明:“比如,将《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改写成现代口语。大家可以试试看。”(学生口头练习,如:“学习知识后经常去复习它,不也是件很开心的事吗?”)

关联实践:“这正对应我们第一题(改写古代寓言) 的要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故事。”

3. 第三式:变视角

设问引导:“以我们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如果不用若瑟夫(‘我’)的视角,而改用于勒叔叔的口吻来讲述他漂泊在外的经历和回乡时的复杂心情,故事会有什么不同?”

强调关键:“这时,叙述人称从‘我’变成了‘他’或‘于勒’,叙述的重点和情感色彩都会发生巨大变化。这是改写中非常见功力的一式。”

关联实践:“这正是我们第二题(改变叙事视角) 要挑战的内容。”

4. 传授心法:强调原则(结合图片中“注意事项”)

心法一:忠于原作,勿戏说(引用图片):“‘改写要以原作为基础,不能背离原作戏说’。比如,你不能把《守株待兔》里的农夫改成一个充满智慧的先知。”

心法二:行文协调,防混乱(引用图片):“‘要注意行文的协调,注意避免人称不统一和情节上的混乱’。一旦选定新视角,就要一以贯之。”

(三)实战演练:合作探究,学以致用(约20分钟)

任务二:工坊实战演练——挑战“改写三级跳”

宣布规则:“现在,请各位编辑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三个实战项目中任选其一进行挑战。这是你们晋级的关键考核!”

分发任务单(对应图片中三个“写作实践”任务,并细化要求):

第一级挑战(基础·变语体/文体):改写古代寓言

任务:选取《守株待兔》或《刻舟求剑》等寓言,用现代汉语改写成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提示:

1. 忠于寓意:确保故事依然说明原来的道理。

2. 生动再现:不要逐字翻译,可为人物添加神态、动作、语言,为环境添加细节。例如,农夫等待兔子时的心理活动、周围人的反应等。

3. 成果要求:文末须附上寓言原文。

第二级挑战(进阶·变视角):改变小说叙事视角

任务:从《我的叔叔于勒》《故乡》等课文中选择一篇或一个片段,换成另一个人物(如于勒、闰土、杨二嫂)的口吻讲述。

提示(细化图片内容):

1. 人称统一:全文保持新视角的人称(如“我”或“他/她”)。

2. 风格一致:语言要符合新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如闰土的语言应更朴实。

3. 小组评议:写完后在组内交流,评选出“最忠实又最新颖”的改作。

第三级挑战(创意·变文体):编写课本剧

任务:将《范进中举》或《变色龙》等情节冲突激烈的课文片段改写成课本剧。

提示(细化图片内容):

1. 集中凝练:时间、地点、人物、情节要高度集中。

2. 形式转换:

心理描写 → 改为独白(自言自语)或旁白。

环境描写 → 改为舞台说明(如:【舞台中央,范进披头散发,兀自拍手】)。

突出戏剧冲突(如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强烈对比)。

3. 评比排演:优秀剧本将参与评比,并有机会被排演。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建议4-6人一组)选择任务,合作构思与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各组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人称转换、细节添加)进行点拨。

(四)成果展示与晋级点评(约5分钟)

1. 工坊成果展评:

邀请选择不同级别任务的小组代表(如一级、二级各一组),展示其改写成果(可朗读片段或简述构思)。

引导其他“编辑”依据培训所学“改写三式”和“两大心法”进行点评(是否忠于原作?行文是否协调?再创作是否巧妙?)。

2. 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今天的培训非常成功!大家不仅理解了改写的核心技巧,还开始了精彩的创作。改写,是深度阅读,也是创造性表达。它让我们离经典更近。”

课后作业是:请各位编辑将小组的创意完善成一篇完整的个人作品,作为你们的晋级作品。工坊将择优刊登在我们的‘文学墙’上,并向校刊推荐!”

“恭喜各位见习编辑成功完成首次培训!期待你们的精彩作品!”

八、板书设计

中心标题:学习改写——赋予经典新生命

定义:忠于原作的“再创作”

形式(改写三式)

1. 变文体(诗→散文)

2. 变语体(文言→白话)

3. 变视角(我→他/她)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