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秸秆还田作为一项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农业技术,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并减少环境污染。然而,若操作不当,易引发小麦出苗率低、病虫害加重、养分供应失衡等问题,直接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因此,在玉米秸秆还田种植小麦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关键问题。
玉米秸秆还田作为一项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农业技术,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并减少环境污染。然而,若操作不当,易引发小麦出苗率低、病虫害加重、养分供应失衡等问题,直接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因此,在玉米秸秆还田种植小麦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关键问题。
一、秸秆还田前的科学处理
秸秆的处理质量直接决定还田效果,未经合理处理的秸秆会严重阻碍小麦生长。
- 粉碎要达标:玉米收获后,需使用专业粉碎设备将秸秆粉碎,粉碎长度应控制在5厘米以内,且粉碎要均匀。过长的秸秆难以与土壤充分融合,易在土壤中形成架空层,导致小麦种子无法与土壤紧密接触,影响水分吸收和根系下扎。
- 湿度需适宜:秸秆含水量过高易发生霉变,过低则不利于微生物分解。粉碎前应确保秸秆含水量在30%左右,若含水量过低,可适当喷水调节;若含水量过高,需晾晒后再进行粉碎还田。
二、土壤翻耕与整地质量把控
翻耕与整地是实现秸秆与土壤融合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小麦播种质量。
- 深耕与旋耕结合:单一旋耕易导致秸秆集中在土壤表层,形成“浮秸秆”现象。应采用“深耕+旋耕”的模式,深耕深度需达到20-25厘米,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翻埋至土壤中层,再通过旋耕使土壤与秸秆充分混合,避免秸秆分层堆积。
- 整地需精细平整:翻耕后要及时耙地、耢地,确保田面平整、土壤细碎,无明显土块和秸秆疙瘩。田面不平整易造成播种深度不一致,出现缺苗断垄;土壤粗放则会影响种子发芽环境,降低出苗质量。
三、播种环节的精准操作
播种环节需兼顾种子与秸秆、土壤的适配性,保障小麦出苗整齐健壮。
- 控制播种深度:秸秆还田后土壤孔隙度较大,播种过深易导致出苗困难,过浅则易受干旱、低温影响。小麦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5厘米,播种后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促进萌发。
- 合理调整播种量:秸秆分解过程中会与小麦幼苗争夺养分,且土壤疏松可能导致出苗率略有下降。需根据秸秆还田量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比常规播种量增加5%-10%,确保基本苗数达标。
四、水肥管理的优化适配
秸秆分解需消耗特定养分和水分,需通过科学水肥管理满足小麦生长与秸秆分解需求。
- 增施氮肥与微生物肥:秸秆分解主要依赖微生物,而微生物生长需大量氮素。若土壤氮素不足,会出现“微生物与麦苗争氮”现象,导致小麦苗弱。秸秆还田时应每亩增施10-15公斤尿素,同时配合施用微生物菌肥,加速秸秆腐熟分解,提升土壤肥力。
- 保障水分供应:秸秆吸水性强,还田后会降低土壤表层含水量。播种后需及时浇好“蒙头水”,确保土壤墒情适宜,满足种子发芽和秸秆分解对水分的需求;苗期若遇干旱,需适时补水,避免因缺水影响小麦生长。
五、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控
秸秆还田会改变田间生态环境,可能增加病虫草害发生风险,需强化防控措施。
- 病虫害预防:玉米秸秆可能携带玉米螟、蚜虫及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原菌。播种前应选用包衣小麦种子,包衣剂需兼具杀虫和杀菌功效;若病虫害发生风险较高,可结合整地撒施土壤处理剂,降低病虫基数。
- 杂草防除:秸秆覆盖会影响部分杂草出土,但也可能为杂草生长提供隐蔽环境。可在小麦播种后出苗前,选用适宜的土壤封闭除草剂进行喷雾处理;苗期根据杂草发生情况,针对性选用茎叶除草剂防除,确保杂草防控效果。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