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与我们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国家,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与我们紧密相连的邻邦,朝鲜究竟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人的?
作为一个与我们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国家,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与我们紧密相连的邻邦,朝鲜究竟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人的?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
你如果去看官方的报道,比如朝鲜的《劳动新闻》或是朝中社,那看到的肯定是“中朝友谊”、“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这类充满热情的词汇。
尤其是在2024年,两国还共同开启了“中朝友好年”,官方层面的互动和赞美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
然而,这种宏大的叙事,往往离普通人的真实感受有一定距离。就像我们自己,也不会把新闻联播里的每一句话都当作日常聊天的口头禅。
那么,有没有一个更接地气的窗口,能让我们窥见朝鲜社会对中国人更真实、更细微的态度呢?答案是有的。
这个窗口,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生活在朝鲜的华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华侨”。
华人踏上朝鲜半岛的足迹,其实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但在近代形成一个明确的“华侨”群体,主要还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
1882年发生了“壬午兵变”。当时清朝应邀出兵平乱,随军而来的一批商人,成为了近代第一批有记载的赴朝华商。
从那时起,一扇大门缓缓打开。特别是咱们山东的同胞,因为地理位置近,加上当时国内战乱和饥荒频发,许多人为了讨生活,便“闯关东”一样,渡过黄海,来到了对岸的朝鲜半岛谋生。
这些远赴异乡的华人先辈,大多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他们凭借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劳和精明,在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来。有的人开起了小饭馆、杂货铺,有的人做起了蔬菜种植和贸易,还有的则干起了建筑行业的老本行。
渐渐地,在平壤、新义州等城市,都出现了华人的聚居区,形成了独特的商业和生活网络。
然而,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20世纪上半叶,随着日本对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加深,以及复杂的国际局势,朝鲜半岛上曾数次掀起过排华的浪潮。
其中最惨烈的莫过于1931年的“万宝山事件”,大量华侨的店铺被砸、人员伤亡,许多人被迫返回国内,华侨社会也因此元气大伤。
等到二战结束,朝鲜半岛迎来解放,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南北分裂和朝鲜战争。
在时代的洪流中,华侨们再一次面临抉择:是去是留?最终,一部分人选择回到新中国,而另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或许是在当地已经成家立业,或许是对那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选择留了下来,尤其是在朝鲜北方。
聊完了历史,咱们就得说回现在了。那些选择留在朝鲜的华侨以及他们的后代,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们在朝鲜的身份非常独特,既不完全是“自己人”,也绝非普通的“外国人”。
从身份认定上说,朝鲜政府明确将华侨定义为 长期居住在朝鲜的“外国人”,他们持有的是外国人身份证,而非朝鲜的公民证。
从法律层面,他们并不属于朝鲜民族的一份子。但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虽然名义上是“外国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享受的许多基础福利,却和朝鲜本地人几乎没什么两样。
根据多方的资料和一些曾生活在朝鲜的人士描述,华侨和朝鲜公民一样,享受着国家提供的“三大免费福利”,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和免费住房。
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不用花钱,看病国家全包,结婚后也能分到房子。甚至连水电费都不用自己掏腰包,而且他们还不用像朝鲜人那样交税。
单从这一点来看,朝鲜确实没有把他们当外人,在基本的生活保障上,给予了和本国公民同等的待遇,这在世界上都是相当少见的。
然而,在享受同等福利的同时,华侨又拥有一些朝鲜本地人无法企及的“特权”。
最常被提及的有两样。第一,他们可以合法拥有收音机。在信息管控严格的朝鲜,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不过为了遵守规则,他们不会在朝鲜人面前收听。
他们也不需要参加朝鲜人必须参加的各种政治学习和会议。我们知道,集体学习和组织生活是朝鲜社会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他们被有意地排除在了主流的政治体系之外。
华侨在经济活动中拥有更大的灵活性。他们中的许多人,利用自己与中国的天然联系,从事着边境贸易等商业活动,成了朝鲜社会里少有的“有产阶级”。
他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普遍比普通朝鲜民众要富裕,也成为了连接朝鲜与中国民间经济往来的重要桥梁。
这种特殊的待遇,则是很好的说明朝鲜人对中国人的态度。
朝鲜给予华侨优厚的福利待遇,允许他们在经济上扮演重要角色。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作为朝鲜最重要的战略后盾和经济伙伴,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朝鲜的官方文件里,也总是强调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和“战无不胜的友谊”。
华侨在中朝贸易中的作用,对需要外汇和物资的朝鲜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但是,在依赖和尊重的背后,又藏着深深的 “戒备与疏离”。
为什么不让他们入党、参军、从政?为什么要把他们排除在政治学习之外?这就要提到朝鲜立国的核心思想,“主体思想”了。这个思想强调政治的自主、经济的自立、国防的自卫。
中国虽然是亲密的盟友,但改革开放后,中国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于朝鲜来说,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潜在的“思想冲击”。
因此,朝鲜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这种影响。
让华侨享受优渥的生活,是在物质层面表达友好;而将他们与核心政治体系隔离开,则是在思想和组织层面建立一道“防火墙”。
一些去过朝鲜的中国人或者通过纪录片观察,会发现朝鲜人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和羡慕。
当他们看到关于中国繁荣景象的纪录片时,会由衷地感叹中国的强大和富裕,并希望中国能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所以,朝鲜对中国人的态度,就像它对华侨的政策一样,是典型的“内外有别,政经分离”。
在政治和外交上,高调宣传友谊,这是“面子”;在经济和民生上,实际利用和优待,这是“里子”;但在核心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体系上,则保持着清醒的距离和戒备。
来源:硬核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