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有话说(68)︱蜱虫叮咬进入高发季,警惕这个“隐形杀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8:21 2

摘要:每年的四至十月,蜱虫都会活跃于草丛、灌木丛等地,它们不仅咬人、咬宠物,还会传播细菌、病毒甚至寄生虫,感染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导致死亡。近日,就有网友在小红书发帖称家中一名亲属因被蜱虫叮咬感染去世;近期也有一些成都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在公园绿道被蜱虫叮

每年的四至十月,蜱虫都会活跃于草丛、灌木丛等地,它们不仅咬人、咬宠物,还会传播细菌、病毒甚至寄生虫,感染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导致死亡。近日,就有网友在小红书发帖称家中一名亲属因被蜱虫叮咬感染去世;近期也有一些成都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在公园绿道被蜱虫叮咬的照片。本期《医生有话说》我们就跟大家聊一聊蜱虫这个“隐形杀手”。

本期话题

高发季,警惕“隐形杀手”蜱虫

本期栏目,来自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皮肤科的副主任医师黄旭蕾,就跟大家说一说被蜱虫叮咬会引发哪些症状及疾病,如果被叮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及如何预防。

蜱虫长什么样?喜欢藏匿于何处?

蜱虫是一种吸血寄生虫,一般是褐色黑色和红棕色,没吸血的时候大概1-5毫米,跟芝麻一样大,吸血以后可以达到10毫米,像黄豆一般大。

它们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所以春夏秋季相对活跃,但是在温暖的地区就可能全年存在。他们时常藏匿于草丛、灌木丛、森林、公园、枯叶堆、石头缝隙这些地方,所以前往户外游玩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

被蜱虫叮咬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被蜱虫叮咬后,一般会引起以下几种疾病或者症状:

第一种:局部感染。表现为红肿、破溃、化脓。

第二种:蜱瘫痪。雌性蜱虫吸血时会释放一种神经毒素,引起运动神经麻痹导致瘫痪,严重的时候会伤害呼吸肌,导致呼吸衰竭死亡。

第三种:红肉过敏症。被蜱虫叮咬后吃红肉,3-6小时可能引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休克等I型过敏反应。

第四种:传播全身感染导致的疾病,比如由伯氏疏螺旋体细菌引起的莱姆病,症状为游走性红斑、发热、关节痛、神经系统损害;蜱传脑炎病毒引起的森林脑炎,症状为高烧、头痛、脑膜炎、瘫痪;寄生虫巴贝斯虫引起的巴贝斯虫病,症状为高热、贫血、黄疸;还有一种叫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引起的落基山斑疹热,症状为高烧、皮疹、肌肉疼痛,严重可致命。这些疾病普遍都有发热的症状,而且宠物也可能会因为被蜱虫感染出现高热、皮肤炎症、贫血等症状。

被蜱虫叮咬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由于被蜱虫叮咬后,24-48小时才会传播病原体,所以尽早移除才能降低感染风险。要避免直接用手拔,这容易导致口器残留;避免挤压、火烧、用酒精刺激蜱虫,这些容易加速病原体的释放,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移除蜱虫的做法:用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口器部位,垂直向上缓慢拔出,然后用碘伏消毒。

建议被叮咬后尽量前往医院规范处理伤口。如自行处理后不放心或不确定是否拔除干净,可前往医院检查处理。后续还应持续观察1个月,看有没有发热或者皮疹症状。

户外游玩运动如何预防蜱虫?

前往户外游玩运动的时候,应尽量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脚,提前给自己、小朋友和宠物使用含避蚊胺或者氯菊酯的驱虫剂。

户外活动结束后,仔细检查自己及孩子全身,尤其是头皮、腋下、腹股沟,还有宠物的毛发深处。建议归家后及时洗澡,包括宠物,这样才更放心。

如果家里有小院子,也需要定期清理院内杂草,避免蜱虫滋生。

蜱虫虽小,危害却极大,预防叮咬感染的关键在于做好防护、定期检查和正确移除,一旦有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医生有话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科学告诉我们多数疾病是由生活观念、个人习惯、文化知识以及个人素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些因素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

四川日报全媒体“川观拍客”推出《医生有话说》健康科普栏目,向大众传播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的医学知识,全方位覆盖满足各类人群对健康知识的诉求,解答当下常见疾病和季节性多发病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让读者们更好的了解和预防各类疾病,保持健康体魄和良好心态。

策划 ︱ 毛漫丁 谭曦 肖雨杨

执行 ︱ 肖雨杨 赵萤 卢春阳

川观拍客 ︱ 黄骏涛

编辑 ︱ 赵萤

海报 ︱ 何涛

来源:川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