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所设学于孔子故里的高等学府,曲阜师范大学承载着传承文化和教育薪火的光荣与使命。建校70年来,学校与时偕行、守正创新,写好了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答卷。校党委书记邢光在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上强调,学校要全面融入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战略,坚持学术登峰与实践落地“两手抓
转自:光明日报
作为一所设学于孔子故里的高等学府,曲阜师范大学承载着传承文化和教育薪火的光荣与使命。建校70年来,学校与时偕行、守正创新,写好了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答卷。校党委书记邢光在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上强调,学校要全面融入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战略,坚持学术登峰与实践落地“两手抓”,构筑文化“两创”新高地。
乘洙泗之风 激活“儒学+”研究矩阵
学校在2025年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举办“古典学讲习营”活动,这是推动洙泗书院进行学术重建的又一实践探索。坐落于孔子故里的洙泗书院,在历史上是代表儒学的重要文化地标,曲阜市政府与学校签署协议,依托学校整合学术力量,激活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样板。
“犹有洙泗遗韵”——这是学校在建校之初就葆有的文化自觉。学校首任校长高赞非先生带领师生把传承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办学基因。
聚焦走好特色办学之路,学校坚持推动孔子研究、写好“儒学文章”。从20世纪80年代举办全国孔子教育思想讨论会,到20世纪90年代推出《中国儒学史》等一系列学术精品;从“十二五”期间建设“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到“十三五”期间获批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再到“十四五”期间荣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学校聚焦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开辟“学术特区”,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构建“儒学+”研究矩阵,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重大项目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彰杏坛之光 厚植“以文化人”育人特色
学校近年来打造了“孔子与《论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等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的背后是学校赓续杏坛弦歌,构建“以文化人”特色育人体系的长期探索。学校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德树人汲取丰厚滋养,开好“第一课堂”,建设了一批儒学经典必修课和传统文化公选课;激活“第二课堂”,培育了雅乐、射艺、“孔子文化月”等一系列国风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IP;塑好“隐性课堂”,依据儒家思想精髓确立校徽、校训、校歌,营造儒风雅韵、礼乐相成的人文环境。同时,学校推动教研相长,参与共建“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打造高校“两创”高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聚焦教师教育第一职责,学校依托孔子故里文化资源,坚持把优秀师道传统融入师范生培养,以人工智能赋能改革,构建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动能的师范教育新体系,书写新时代“专业型、创新型、成长型”教师培养的“曲师答卷”,为培养“大国良师”提供可落地、可推广的“曲师方案”。
以尼山之名 扛好“为国弘文”使命担当
今年7月,首届“尼山杯”青年辩论会在学校建设的中国教师博物馆举行。这座全国唯一的中国教师博物馆已成为孔子故里的文化新地标,既是“面向国际的教师文化交流窗口”,也是中外青少年交流基地的依托平台,近年来已有60多个国家的外国友人走进孔子家乡的大学,在教师博物馆聆听中国教师故事、感受中华文明魅力。
从首次举办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论坛,到创新打造“尼山杯”青年辩论会;从曲师学人笃行“道阐尼山”、激荡文化“两创”智慧,到曲师学子穿梭尼山上下、贡献志愿服务力量……这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的“曲师印记”,折射着学校“为国弘文”的使命担当。设学孔子故里以来,学校坚持将地缘资源优势转化为话语传播优势,擦亮“孔子名片”、讲好中国故事——在加拿大、韩国共建孔子学院,扩大中华文化“朋友圈”;承担多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举办“中外教师杏坛会讲”,拓展跨国校际人文学术交流……一系列“以文传声”的特色实践,多场域、多形式助推了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