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成果和工商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最主要的三种知识产权是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其中专利权与商标权也被统称为工业产权。知识产权的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也被翻译为智力成果权、智慧财产权或智力财产权。
什么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成果和工商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最主要的三种知识产权是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其中专利权与商标权也被统称为工业产权。知识产权的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也被翻译为智力成果权、智慧财产权或智力财产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一)作品;
(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三)商标;
(四)地理标志;
(五)商业秘密;
(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七)植物新品种;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侵犯知识产权的事实案例
1、商标侵权类案例
【假冒“乐高教育”服务商标案】
案情:上海某教育公司使用假冒的“乐高教育”商标进行教育培训,非法获利51万余元。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因《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服务商标纳入刑事保护范围,最终判处刑罚。
典型意义:明确服务商标的刑事保护规则,以违法所得作为入罪标准,强化对新兴教育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假冒医用防护服案】
案情:龙某等人购买白板防护服,贴附“医用隔离衣”商标后销售,非法经营额58万元。法院认定“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与注册商标核定的“医用隔离衣”属于“同一种商品”,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典型意义:突破商品名称差异,通过功能、用途等要素认定“同一种商品”,打击医疗物资造假。
2、著作权侵权类案例
【影视作品“盗链”传播案】
案情:张某等人通过聚合APP盗链传播7.2万余部影视作品,利用广告营利。法院认定其行为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典型意义:明确“盗链”属于“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填补技术手段侵权的法律空白。
【“AI换脸”短视频侵权案】
案情:某公司利用AI技术替换用户面部,直接复制他人短视频的场景和动作。法院认定其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判赔经济损失。
典型意义:新技术应用不得侵害原创内容,明确AI生成内容需遵守著作权法。
3、专利与商业秘密侵权类案例
【假冒专利化妆品案】
案情:赵某年在化妆品包装上标注他人专利号,非法经营156万元。法院以假冒专利罪判处刑罚,明确虚假标记专利号误导公众的法律后果。
典型意义:强化专利标记的规范使用,维护消费者信赖和市场秩序。
【芯片技术窃密案】
案情:某公司“内鬼”窃取神经网络处理器技术,导致研发项目停滞。检察机关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起诉,促成民事赔偿与刑事处罚并行。
典型意义:技术调查官介入破解专业壁垒,实现技术类案件精准打击。
如何守护知识产权
1、及时确权:创作完成立刻保存证据(时间戳、版权登记)。
2、警惕侵权:商用图片用正版图库,转载文章先获授权。
3、主动维权:发现侵权?保留证据,联系平台或法律途径解决!
知识产权保护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布局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个人创作的一首诗,还是企业的核心技术,提前规划+技术工具+法律手段的组合拳,才能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竞争力。
来源:江夏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