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现代中国的高校历史上,西南联大是难以绕开的一环,它塑造中国知识分子现代的模样。在鸡鸣不已、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坚守着“文化不死”的信念,几经辗转终于在云南落地成西南联大,至此一段学术上的传奇开始书写。
在近现代中国的高校历史上,西南联大是难以绕开的一环,它塑造中国知识分子现代的模样。在鸡鸣不已、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坚守着“文化不死”的信念,几经辗转终于在云南落地成西南联大,至此一段学术上的传奇开始书写。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抗战爆发,由平津迁往湖南,组成临时大学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来不及稍作休整,又被迫于一九三八年二月再次播迁云南。迁徙分三路。其中一路由一部分老师和学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步入昆明。1938年,由于昆明校舍不足,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决议成立蒙自分校,将文学院和法商学院设在蒙自。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校门(原海关大门,任扶善于1938年摄)
蒙自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小城中只有一条主干街道,街上只有一家银行、一个邮局和几家商店。
当地人素来尊重文化人,听说联大师生要暂居蒙自,他们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政府安置,士绅让房,将师生安顿在南湖之滨,待若上宾。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
海关税务司署
旧址
蒙自海关位于蒙自县城东南郊区,法国租界与它连成一片。西南联大来滇后,曾租这一片房屋作为蒙自分校校址,设文法学院。教室和部分教师宿舍安排在此。
哥胪士洋行
哥胪士洋行为哥胪士开的洋货商行,故名。联大来蒙自时,将它租为宿舍,闻一多、陈寅恪、陈岱孙、郑天挺等十多名教师住楼上,楼下是男生宿舍。
南 湖
南湖位于蒙自老城门外,原为一片洼地,夏秋之际,积雨成泽,冬春干枯,杂草丛生,时人称为“草湖”。联大师生们常在南湖读书、散步、吟哦……这里是他们心中的圣地。
听风楼
蒙自分校设在城外,空旷无依,安全难以保障。于是把女生安排在城中绅士周伯斋家里,住在颐楼上。颐楼有三层,迎南湖湖风,风扣窗户,常有响声。女同学忧国思乡,夜常不眠,同学们谓之“听风楼”。
南湖诗社部分成员合影
“大时代中的一名小卒”——朱自清
“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穆旦
来自北方这群知识分子并不是单纯地享受蒙自小城给予的宁静,他们打破了小城的僵化状态,用刻苦钻研的学风带领着蒙自人积极求学。
民众夜校师生合影 1938年8月于蒙自
对于暂停在蒙自的师生来说,他们难以忘记蒙自的过桥米线、夏天甜滋滋的大石榴、南湖上空流连的飞鸟……而蒙自世代人也不会忘记这群从北方而来的知识分子所带来的文明气息。
87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南湖畔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前,那段烽火弦歌的岁月依然清晰可辨。哥胪士洋行的黄色外墙已被岁月浸染得斑驳,但刻着“刚毅坚卓”校训的石碑仍熠熠生辉。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里,冯友兰手书的《联大蒙自碑文》全息投影在展厅中央旋转,与玻璃展柜中泛黄的《南湖诗刊》原件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1938年,西南联大与蒙自相遇。2023年3月25日,西南联大先锋书店用一座回环四合、浮于水面的建筑向联大先辈们,致以最真诚的敬意。
如今,每当夕阳为南湖披上金色的薄纱,总能看到年轻的学子坐在先锋书店的台阶上读书。他们或许在读冯至的诗集,或许在翻汪曾祺的散文,当微风拂过书页,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八十年的接力——当年在炮火中守护文明火种的前辈们,此刻正通过纸页间的文字,温柔地照亮着新一代青年的脸庞。
这是1938年西南联大学子曾漫步的南湖,这是闻一多、朱自清等大师“南湖诗社”的成立之地。这一片湖水静静凝视着我们,也曾和那些学子大师沉默对望。
那段峥嵘岁月会化作点点星光,始终照耀着当下年轻人前行的路——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先辈们对知识的赤诚,化作自己生命里的光。
来源:蒙自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