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配额”来了?特朗普要用关税 逼美企把芯片产量对上进口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06:19 1

摘要:美国政府正酝酿一项强力的新规,试图从根本上降低对海外芯片的依赖:让芯片公司在美国的产量,和其客户从海外进口的芯片数量按“1:1”匹配。若无法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这一比例,将面临关税惩罚。

美国政府正酝酿一项强力的新规,试图从根本上降低对海外芯片的依赖:让芯片公司在美国的产量,和其客户从海外进口的芯片数量按“1:1”匹配。若无法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这一比例,将面临关税惩罚

知情人士称,这一构想直接呼应了特朗普总统此前释放的信号:在美国加大投资的科技公司可绕过针对半导体“近乎100%”的关税威胁。但把“加大投资”升级为“产量与进口等量匹配”,难度显然更高,因为海外芯片通常更便宜,供应链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而美国本土扩产又需要时间。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已就这一想法与半导体行业高管讨论,强调这可能是出于经济安全的必要。多年来,政府官员一直担心美国科技产业对海外芯片,尤其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芯片依赖过深。

方案的执行细节将极其复杂。芯片无处不在,从智能手机到汽车都离不开它。很多公司把在美国制造的芯片送往海外进行封装,再以零部件的形式回到美国装入整机。这种“多地流转”的现实让关税如何计价变得困难:含芯片的终端产品如何计算“芯片的关税价值”,目前还无法确定,方案也可能据此调整。

白宫发言人Kush Desai表示,美国不能在关系国家与经济安全的半导体产品上依赖进口,但在正式宣布之前,外界对政策制定的任何报道都应被视作“推测”。

为帮助企业过渡,新系统可能允许“产能抵扣”。例如,如果一家公司承诺在美国生产100万颗芯片,那么在其新厂投产前的一段时间里,公司及其客户可在不触发关税的情况下进口相当规模的芯片,等新线量产后再把账补齐。换言之,政策可能在早期设定“缓冲期”,给企业时间匹配美国新增产能。

这将给大型科技公司带来系统性挑战。苹果、戴尔等每年进口的整机与零部件中包含种类繁多、来源各异的芯片。按照拟议的机制,它们可能需要精确追踪每一颗芯片的来源,并与上游晶圆厂协调,在一段时间内把“在美产量”和“海外进口”对上账。对那些已宣布在美国扩大生产的企业,如台积电、镁光、格芯等,新规则可能反而成为“议价筹码”,帮助它们在与客户谈判中获得更多主动权。

这套方案也将考验总统与科技高管之间的互动。为迎合政策导向,多家科技公司已宣布在美新增投资达数千亿美元规模。上月,特朗普赞扬了苹果CEO库克加码美国投资,尽管年内早些时候他还因iPhone仍在海外生产而批评苹果。行业及分析师一再表示,在美国生产iPhone并不现实,这也凸显了“1:1匹配”的艰难:有些高度先进或专业化的芯片短期内很难在美国复制。

与此同时,政府正在依据国家安全名义展开对芯片进口影响的贸易调查,预计将在调查结束后宣布新的关税举措。尽管《芯片与科学法案》自2022年起已向制造商发放了数十亿美元补贴,但不少企业抱怨,下游客户仍不愿为“美国制造”支付溢价,更倾向于更便宜的海外选择。新方案意在用“关税威慑”倒逼终端客户多买美国芯片,从需求端推动本土产能爬坡。

从宏观层面看,这一政策若落地,将在已有的关税体系上再叠加一层复杂度。它既可能重塑全球半导体供需,也可能把成本压力沿着供应链向下游与消费者传导。更关键的是,它把“地缘与安全”的考量直接嵌入企业的采购与生产决策之中,迫使跨国科技公司在成本与合规之间做出新的权衡。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新经济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