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并开始研发弹道导弹。1971年,DF-3中程弹道导弹服役,射程达3500公里,成为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战略导弹。
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PLARF)凭借先进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阵容,成为中国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柱。
这些导弹被戏称为“东风快递”,不仅因为它们精准高效,更因其强大的战略威慑力,让美国军方倍感压力。
从洲际打击到高超音速突防,再到反舰作战,火箭军的东风系列导弹正在改变亚太地区的军事格局。
中国火箭军的前身是1966年成立的第二炮兵部队,最初的任务是管理陆基核弹道导弹,确保中国的核威慑能力。
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设备匮乏,但国家领导人认识到,拥有战略武器是摆脱外部威胁的关键。
20世纪60年代,中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并开始研发弹道导弹。1971年,DF-3中程弹道导弹服役,射程达3500公里,成为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战略导弹。
到了80年代,DF-5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标志着中国具备了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这款液体燃料导弹虽然技术较为落后,但为后续的导弹发展奠定了基础。
90年代,随着海湾战争展示的现代化战争趋势,中国加速了军事现代化进程。第二炮兵开始研发固体燃料导弹,如DF-31,提升了机动性和生存能力。
2015年,中国进行重大军事改革,第二炮兵部队正式更名为火箭军,地位提升为与陆军、海军、空军并列的军种。
这一变化反映了导弹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核心地位,不仅限于核威慑,还包括常规精确打击。火箭军现由七个作战导弹基地和三个支援基地组成,拥有至少40个旅,管理着从短程到洲际的各类导弹。
近年来,火箭军在技术创新和作战准备上取得显著进展。北斗导航系统的完善提升了导弹的制导精度,高超音速技术的突破增强了突防能力。
2023年9月,火箭军在西部地区试射了两枚DF-31AG洲际导弹,验证了快速反应能力。这些成就让美国军方意识到,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技术落后的对手。
火箭军的核心力量在于东风系列导弹,涵盖了多种射程和用途。
DF-41是中国最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在12,000至15,000公里之间,能够覆盖美国全境。它采用固体燃料,发射准备时间短,机动性强,通常部署在公路机动发射车上。
2021年,美国科学家联合会(FAS)报告指出,中国在甘肃、内蒙古等地建设了数百个DF-41导弹发射井。
DF-41可携带多枚分导式核弹头(MIRV),每枚弹头可独立锁定目标,打击精度误差仅约100米。美国智库简氏防务分析称,DF-41配备了突防装置,能大幅降低反导系统的拦截效率。
2024年国防部报告估计,中国拥有约400枚洲际导弹,其中DF-41占据重要地位。
DF-17是全球首款列装的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射程在1,800至2,500公里之间,速度可达5至10马赫。
它搭载DF-ZF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HGV),能在飞行中灵活变轨,规避现有防空系统。2019年国庆阅兵上,DF-17首次公开亮相,其科幻般的外形和性能引发广泛关注。
美国情报评估显示,DF-17主要用于常规精确打击,但也具备核载荷潜力。2022年国防部报告指出,DF-17的首要目标是西太平洋的美军基地和舰艇,如日本冲绳和关岛的设施。
其高速度和不可预测的弹道让美国现有的爱国者或萨德系统难以应对。美国空军2020年研究报告称,DF-17是全球首款作战部署的高超音速战术导弹,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DF-21D是世界上首款反舰弹道导弹(ASBM),射程约1,500公里,专为打击航空母舰等大型舰艇设计,被称为“航母杀手”。
它采用固体燃料,部署在公路机动发射车上,具备快速反应能力。DF-21D使用惯性和雷达制导系统,终端速度可达10马赫,精度误差约20米。
2020年8月,火箭军在南海试射DF-21D,成功击中一艘移动靶船,验证了作战能力。美国国防部报告估计,中国拥有约300个DF-21系列发射器和1000枚导弹,其中DF-21D是关键型号。
美国海军分析认为,DF-21D的突防能力可能超过现有的宙斯盾防御系统,对航母编队构成严重威胁。
DF-26射程高达4,000公里,覆盖关岛及第二岛链,被称为“关岛杀手”。它具备核常兼备能力,可快速更换常规或核弹头,增强了作战灵活性。
2020年,DF-26B反舰变型在南海试射,与DF-21D一同展示了中国的反舰能力。2024年,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山东青岛部署了大量DF-26发射器,数量估计达250个。
DF-26的高精度和长射程使其成为中国A2/AD战略的重要支柱。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分析称,DF-26的部署迫使美国航母在西太平洋保持更远的距离,降低了其舰载机的作战效能。
2023年国防部报告指出,DF-26的快速生产和部署显示了中国对其性能的高度自信。
除了上述主力型号,火箭军还装备了DF-15、DF-16等短程弹道导弹,用于区域作战,以及CJ-10巡航导弹,用于精确打击。
报告提到,中国正在开发DF-27导弹,射程在5,000至8,000公里之间,配备高超音速弹头,可能威胁夏威夷甚至美国本土。
美国国防部每年发布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是评估中国火箭军能力的主要依据。2024年报告指出,中国核弹头数量已超过600枚,预计2030年将突破1000枚,2035年可能达到1500枚。火箭军拥有约400枚洲际导弹,全部能够打击美国本土。
此外,中国还部署了约250个DF-26发射器、300个DF-21发射器,以及大量短程和巡航导弹,构成了多层次的打击体系。
美国军方官员对火箭军的现代化步伐表示高度关注。他指出,中国的导弹力量正在改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作战意愿,增加了决策者的风险评估。
高超音速武器的领先地位是美国特别担忧的领域。2023年,国防情报局首席科学家保罗·弗赖斯勒在国会作证时称,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的基础设施和数量上领先于俄罗斯和美国。
DF-17的部署被视为对美军基地和舰艇的直接威胁,其突防能力可能使现有的爱国者、萨德和宙斯盾系统失效。
美国海军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导弹的高速和精确制导能力可能在一场冲突中瘫痪航母编队。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指出,火箭军的A2/AD战略通过导弹限制了美国在第一和第二岛链的行动自由。兰德公司2023年报告预测,中国的导弹力量正在缩小与美国的差距,迫使美国增加在关岛和澳大利亚的军事部署。
2023年,腐败调查导致至少15名高级军官和国防工业高管被撤职,包括前国防部长李尚福和火箭军司令李玉超。这种内部问题可能影响了2027年现代化目标的进度。
然而,美国专家如海军战争学院的安德鲁·埃里克森认为,这些只是“减速带”,不会阻止中国导弹力量的整体发展。
战略影响中国火箭军的导弹能力是其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的核心,旨在阻止美国军队在西太平洋自由行动。
2020年南海试射的成功表明,中国已具备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这对美国航母编队的生存能力构成直接挑战。
这种能力正在重塑亚太地区的军事平衡。美国已通过“太平洋威慑倡议”投入数十亿美元,增强远程打击、导弹防御和分散基地建设。
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建议,双方应通过对话缓解紧张局势,避免误判导致冲突升级。
未来,随着中国继续开发新型导弹,美国将面临更大的战略压力。
参考资料:
[1]田剑威.“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东风”17展现中国火箭军“低调华丽”[J].坦克装甲车辆,2019,(23):27-29+2.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19.23.005.
来源:史说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