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未满蓄水却开闸泄洪,原因令人意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3:41 1

摘要:三峡水库最近像极了一个边往包里塞零食又不停减肥打卡的狠人:蓄水、泄洪两头忙,把围观群众整得一头雾水。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水?把时间线拧成麻花,翻着跟头说给你听。

三峡水库最近像极了一个边往包里塞零食又不停减肥打卡的狠人:蓄水、泄洪两头忙,把围观群众整得一头雾水。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水?把时间线拧成麻花,翻着跟头说给你听。

先来点“今年”的热腾消息。九月下旬,坝区广播一声令下:两只深孔拉闸,出库流量飙到每秒二万八千四百立方,水花炸得江面像煮开的大锅——这操作被官方盖章:本年度第一次开闸泄洪腾库。乍一听,好家伙,水位还没爬上175米的“满格线”呢,咋就急着放水?不少人皱眉:要是后面下不来雨,春耕喝西北风吗?

镜头先倒回去年。2022年盛夏,长江流域干得能当晒谷场,7月到10月降雨量创下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库群顶着烈日给下游“打点滴”,总共灌下去差不多一百零二亿立方米,相当于端着超大号保温杯哗哗往江里倒冰水,才让沿江的水龙头继续哗啦啦。那时候要是没有三峡顶住,别说喷泉,连浇头发都得排队。

再把镜头拽到今年七八月。太阳烤到西瓜都自来熟,水库群憋足劲儿存“水票”,最高时口袋里攒了两百三十多亿立方米备用。那是给谁的?一半给下游的水稻,一半给还没到来的秋雨腾位置——真正的未雨绸缪可不是喊口号。

现在调回九月底的泄洪现场。三峡调度台盯着雷达回波图:两股雨带一路从青藏到巴山,从云贵到荆楚,像快递小哥排队送水。第一波在九月底到货,第二波算准了国庆小长假也要送达,据估测,10月1日前后入库洪峰能蹿到每秒三万五千立方米。用大白话说:后面雨水是开着四驱来的。要是不提前把库里腾出肚量,洪水就只能往下游拍巴掌,耽误谁?耽误住江边的、种田的、跑船的,全得遭殃。

有人又疑惑:那175米的“秋最后冲刺”目标咋办?先放再蓄会不会两头落空?这事儿其实像给手机电池做循环——有充有放寿命更长。坝里不仅要存够干季用水,还得保持闸口对洪峰的“缓冲垫”。等到雨水乖乖过完场子,后面的华西秋雨给的补给足足的,水位一点儿都不耽误往175米靠拢。调度台心里早算过账:先让洪峰上台阶,然后再从容抬水位——就跟厨师先铲掉多余油,再慢火收汁。

如果只看放水和蓄水的数值起伏,会以为工程师在玩蹦迪,其实那叫动态平衡。三峡肩负的活儿多着呢:发电得让转轮咆哮,航道要维持水深,沿江饮水还需要稳压,甚至上海那头的咸潮抬头时,也靠上游淡水压它一头。搞这些操作就离不开“今天进多少、明天出多少、后天再屯多少”的算计。要是把闸门从夏天开始扣得死死的,一滴也不放,发电量先瘪一半,船只坐底卡壳,再遇见台风外加强降雨,坝前水就真变“顶头冰山”——那才叫闹心。

再倒带到更久远的时间节点。2003年三峡大坝第一次试验性蓄水,水位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往上窜;2008年通过验收后,175米成了每年秋天必须打卡的高度。十几年来,蓄水窗口大概锁定在9到10月,泄洪窗口可就机动多了:旱了补水,涝了腾库,夏天也放,冬天也放,全凭上天的水龙头拧得大不大。

今年这波操作又被一些人怀疑:万一明春雨不来怎么办?这种思路就像担心冬天囤的泡面春节吃光了。长江流域常年平均径流量七万亿立方米,而三峡满格储水一百九十三亿立方米,只占零头。真碰上怪旱,三峡外加乌东德、溪洛渡这些“亲戚”也会组团送水,不会把宝全押在一个“仓库”上。

有人把三峡看成“超级发电宝”,其实它更像多功能瑞士军刀。去年八九月份高温烤架模式时,全国空调用电拉满,一台台转轮在库水里抱团冲刺,电能飚出,好让城市晚上还能看夜景。可是到汛期,若不提前降水位,洪峰来了就没有缓冲层,风险顿时翻倍。这就像骑自行车下坡提前捏刹车,谁也不会等冲到悬崖边再找减速办法。

再把节奏跳到眼下。国庆过完,如果雨水如期抵达,入库曲线会像肥宅快乐水的泡泡呼啦啦往上冒;此刻闸门视情况继续开或关——全看水情预报对不对得上号。等到十月中下旬,水位离175米只差临门一脚,调度台会把目标踩准,让库区顺利收官。届时深秋往冬天过度,下游降雨稀少,用水高峰接踵而至,三峡像贴心的暖水袋,随时补给。

季节轮换中最怕极端天气“变脸”。从全球气候资料高温、强降雨、台风线路偏北,说来就来。一旦长江上游里下出“泼水节”级别的大雨,即便有三峡挡在那,也得提前给它空位置,否则雨水给坝顶做帽子,谁都坐不住。大坝每年都自觉执行“见势不妙就先瘦身”操作,这次泄洪不过是按惯例踩点。路人眼里的“矛盾动作”,在水文工程师面前只是精准调度的日常。

再说那点“发电能少吗”的担忧。机组满负荷一天能发电两亿度左右,闸孔一开,是不是浪费了水头?其实闸孔开的时候发电机也没停,泄洪水量只是把“超标来客”让出去,机组照样大吃大喝。等雨水缓过来,库位升回既定高度,水头压差就在那儿,发电效率就是那样,该出的电一度也跑不了。

有人把“秋蓄冬补”当成公式背,其实里面还套着春调夏放的不同节拍。把一年拆成小片,每片都要对接不同需求:春耕灌溉、夏季航运、秋日防洪、冬天反咸潮。每件事拎出来都得搭配一份水量清单,三峡就是中央仓库兼总调度,按键触发、即刻发货,要兼顾时段、位置和行业。外行只看见闸门开关的瞬间,内行盯着整条长江上上下下的十几座关键水库一起“站队”。

关于三峡“作用还会不会更大”这个话题也不稀奇。全球气候走向越来越摇摆,干旱年份和极端洪水年份像坐跷跷板。再过几年,谁都说不好哪个月突然跳成“无雨版”,哪段又升级“暴雨加强版”。长江主力水库群就像一套调温空调,冷热一来即刻平衡,不至于让下游忽冷忽热。想象一下没有这套设备,遇到大旱电网尖峰、枯水断航的画面,那才是真正的惊悚片。

说到这儿,再回头看九月底的那一声“泄洪”指令:与其等洪峰贴脸,不如把多余进水先礼貌送客;与其等到数值碰红线,不如提前留空给秋雨大礼包。科学调度就是这么个理儿。至于175米终点线,雨水在路上,水位在爬坡,年底合上账本,自会给所有关心的眼睛一份满意表格。

好了,谜底拆完:三峡大坝边蓄水边泄洪不是“反复横跳”,而是把四季要用的“水票”按先后顺序码整齐,让旱涝都不至于砸场子。蓄得住、放得开、用得起,这才是大坝的招牌操作。瞅明白了这一整套流程,秋秋冬冬的水情就不那么让人忐忑了。

来源:慧媛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