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4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公布首批20个试点城市名单后,汽车智能驾驶迈入发展新阶段,商用车智能驾驶也迎来新机遇。正如某头部商用车主机厂智能驾驶事业部负责人所言:“现在行业讨论的不再是能不能实现,
在2024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 “车路云一体化” 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公布首批20个试点城市名单后,汽车智能驾驶迈入发展新阶段,商用车智能驾驶也迎来新机遇。正如某头部商用车主机厂智能驾驶事业部负责人所言:“现在行业讨论的不再是能不能实现,而是在哪类场景先实现规模化盈利”。
从当前落地进度看,港口、矿山、园区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已率先突破,成为商业化“先锋”;但作为万亿级市场核心的干线物流,却因政策、成本、生态协同等多重瓶颈,仍在“慢车道” 上探索。这种 “冷热不均” 的格局,正折射出商用车智能驾驶产业的真实发展图景。
封闭场景因环境可控、规则清晰、安全风险低,成为商用车智能驾驶落地的“第一站”。从政策到市场,多重因素推动这类场景快速形成规模化效应。
在矿山领域,政策驱动尤为明显。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要求,到2026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智能化工作面数量占比不低于30%,小型煤矿若未完成智能化改造将面临“关停并转”。这一政策倒逼下,矿山企业纷纷加速智能驾驶布局。卡尔动力携手陕汽重卡、中集车辆,斩获鄂尔多斯集团1000台智能网联重卡战略合作订单,在当地大宗货运场景实现常态化运营。伯镭科技、易控智驾等企业已在全国20余座矿山实现超1000台无人驾驶矿卡的规模化应用。
矿山场景的成功得益于几个关键因素:环境封闭、政策强驱动、安全诉求高、人力成本压力大。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矿山智能驾驶的快速商业化。
港口场景则依托“技术+运营” 双模式突破。小马智行与三一集团、中国外运成立战略联盟,下单500台智能重卡,在天津港、广州港等枢纽实现混行环境下的无人集卡作业;斯年智驾采用“代运营+技术销售” 模式,服务全国超20个港口,其无人集卡不仅将装卸效率大幅提升,还降低了保险成本——这源于智能驾驶系统减少了大量的人为操作失误。
园区、环卫等中低速场景同样进展迅速。在济南天桥至淄博的园区物流线路上,主线科技的L4级编队自动驾驶重卡已实现 “无安全员” 短途运输;深圳某智慧园区内,无人环卫车通过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实现垃圾清运全流程自动化,单车年均节省运营成本超8万元。这些场景的共性在于:环境封闭、速度可控(多为 20-40km/h)、任务重复,能快速完成 “技术验证 - 商业闭环”。
与封闭场景的火热形成反差,规模约3.9万亿元的公路干线物流市场,智能驾驶落地仍面临“四重门”。据车路云50人创新提出的 “蝴蝶模型”,将这一困境量化为 “一强三弱” 的商业成熟度格局,其中技术及成本维度得3分,商业模式、市场、政策均仅得2分。
技术与成本的“平衡难题”是首要瓶颈。当前干线物流智能驾驶形成双轨并行:L2级重卡以 “降本增效” 为核心,成本控制在50万元以内,已实现千辆级前装量产,赢彻科技、智加科技等企业通过智能算法优化换挡逻辑,可降低部分油耗;L4级重卡则瞄准 “无人化”,需通过编队行驶、智能调度提升效率,但量产规模有限,难以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
政策与路权的“区域壁垒”同样制约发展。尽管京津冀、长三角已开展跨省高速测试,如小马智行、主线科技获京津塘高速跨省测试资质,但全国层面仍缺乏统一的上路管理机制:各地审批标准、流程差异大,跨区域路权互认尚未普及。例如,某企业要开展“济南-广州” 长途干线运输,需分别向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省申请测试资质,耗时长达3-6个月。此外,政策对 “无人化” 限制严格,《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要求自动驾驶货车必须配备安全员,且禁止运输危险品,这让 “1+N” 无人编队的商业化价值大打折扣。
市场与运营的“散户难题”也不容忽视。干线物流市场大部分的运力掌握在中小散户手中,他们对新增成本敏感度极高——一台L2级智能重卡比传统重卡贵约10-15万元,散户用车的投资回报周期长,接受度低。而大型物流企业虽已批量采购L2级重卡,但中长途运输中,据运营数据分析,具备列队行驶条件的比例极低,传统“多趟快跑” 模式与智能调度的协同需求存在本质矛盾。
基础设施的“碎片化”进一步加剧困境。全国已建成延崇高速、杭绍甬高速等智慧高速示范项目,但这些路段分散不连续,难以支撑“北京-上海”“广州-成都” 等长途干线需求。以山东高速 “济南 - 潍坊” 智慧路段为例,虽实现隧道不降速、车路协同预警,但仅覆盖100余公里,无法衔接其他省份的普通高速,导致智能重卡在长途运输中 “时灵时不灵”。
03人力因素:被忽视的“隐性门槛”在技术与政策的讨论之外,司机的接受度成为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瓶颈。当前 L3/L4 级智能驾驶重卡仍需配备安全员,这让传统 “双司机轮流驾驶” 模式变为 “单司机全程监控”—— 司机需时刻关注系统状态,在突发情况(如团雾、施工路段)下接管车辆,工作负担反而加重。
“以前两个人跑‘上海-北京’,能轮流休息6-8小时;现在一个人盯着屏幕,全程不敢放松,比原来还累。” 一位有10年干线运输经验的司机坦言。这种 “减负变增负” 的现状,导致司机对智能驾驶普遍存在抵触情绪。而完全无人化(无安全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行业预测,这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成熟与法规突破,短期内难以实现。
面对“封闭场景领跑、干线滞后” 的格局,商用车智能驾驶产业需遵循 “梯次推进、生态协同” 的路径,逐步激活全场景价值。
对主机厂而言,应优先聚焦封闭场景,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降低研发风险。例如,一汽解放联合智加科技、荣庆物流,交付100台前装量产自动驾驶重卡,在华东区域开展冷链运输试。
对技术公司而言,“车路云一体化” 是突破干线瓶颈的核心路径。华为与卡尔动力、云控智行合作的 “车路云+自动驾驶编队” 方案,在新疆G7高速部署路侧盲区感知系统、超视距交通信号管控,不仅将关键路口通行效率提升,还能降低复杂场景的感知成本。
对物流企业而言,应从“小规模试点” 起步,逐步验证价值。京东物流、中通快递等企业已采购400-500台智能重卡,在“仓库-分拨中心”中短途线路测试,积累运营数。
05结语
商用车智能驾驶的落地,从来不是“单点突破” 的故事,而是 “场景梯次推进、生态协同共赢” 的过程。如今,矿山的无人矿卡、港口的智能集卡、城市的无人环卫车,已证明智能驾驶的商业价值;而干线物流这一万亿级市场,虽仍面临成本、政策、运营的多重挑战,但随着 “车路云一体化” 试点的推进、跨区域路权的打通、成本曲线的优化,终将突破 “迷雾”。
对行业参与者而言,当下无需纠结“何时全面落地”,而应聚焦 “在哪类场景创造价值”—— 主机厂深耕封闭场景积累经验,科技公司突破车路云协同技术,政策端完善监管框架,物流企业探索运营模式。唯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商用车智能驾驶从“局部验证” 走向 “全局商用”,真正重塑物流产业格局。
⟪专 用 汽 车⟫ 杂 志 社 出 品
撰文 | 向 航欢 迎 转 发 到 朋 友 圈 哦
来源:《专用汽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