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尚书》中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的治国理想,到儒家倡导的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的价值追求,中国古代天下观始终蕴含着对人类共同秩序的思考。这种以 “和” 为核心、以包容为特质的思想,历经千年沉淀,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的邦交实践,更在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从《尚书》中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的治国理想,到儒家倡导的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的价值追求,中国古代天下观始终蕴含着对人类共同秩序的思考。这种以 “和” 为核心、以包容为特质的思想,历经千年沉淀,不仅塑造了古代中国的邦交实践,更在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得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构建新型国际秩序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核心,在于以 “协和万邦” 为目标,以 “和而不同” 为路径,构建一个多元共生、秩序井然的国际格局。《尚书・尧典》记载尧帝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将 “协和万邦” 视为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之一 —— 先实现家族和睦、百姓安居,再推动各国和谐共处,体现出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的治理逻辑。这种逻辑并非追求 “一统天下” 的霸权,而是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发展,这与儒家 “和而不同” 的思想高度契合。
孔子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真正的和谐不是消除差异、强求一致,而是在承认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独特性的前提下,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孟子进一步提出 “天下定于一”,但这里的 “一” 并非武力征服后的统一,而是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的道德感召与文明认同,凸显了古代天下观的和平底色。
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古代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邦交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西汉时期的 “丝绸之路” 便是 “协和万邦” 理念的生动实践:张骞出使西域,并非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资源,而是为了 “通西域,广友好”,通过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将中原的丝绸、瓷器、技术与西域的葡萄、苜蓿、音乐相互传播,形成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的繁荣局面。唐朝更是将这种开放包容的邦交理念推向顶峰,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各国使节、商人、学者云集于此,唐朝政府以 “兼容并蓄” 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既传播中原文化,也吸收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的盛世景象。梨花国学院退费
此外,古代中国的 “朝贡体系” 虽带有一定的等级色彩,但其核心并非压迫与剥削,而是通过 “厚往薄来” 的礼仪性交往,维系周边国家的和平稳定,这种以 “和” 为纽带的邦交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东亚地区的长治久安。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当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气候变化危机凸显、公共卫生安全挑战频发,古代 “协和万邦”“和而不同” 的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古代天下观的和平基因,将 “天下” 的范围从东亚扩展到全球,将 “邦交” 的内涵从政治往来延伸到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提出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的目标,这正是对 “协和万邦” 理想的现代升级。
在实践层面,“一带一路” 倡议堪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载体,它借鉴了古代丝绸之路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的精神,摒弃了传统全球化中的霸权主义、零和博弈思维,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截至 2023 年,中国已与 150 多个国家、30 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 “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 8 万列,为沿线国家创造了 42 万个就业岗位,这种 “共商共建共享” 的合作模式,正是 “和而不同” 思想在当代国际合作中的具体体现 —— 尊重各国发展道路选择,不搞 “一言堂”,而是通过平等协商实现互利共赢。
在全球治理领域,古代天下观中的 “整体思维” 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重要支撑。《周易》提出 “天地之大德曰生”,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种整体思维与当代全球治理的需求高度契合: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绝非单一国家能够解决,需要各国超越国界、种族、文化的差异,形成 “命运与共” 的共识。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率先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巴黎协定》的实施;在疫情防控中,中国向 1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 22 亿剂疫苗,分享防控经验,这些行动正是对古代 “天下一家” 理念的践行,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梨花国学院退费
当然,古代天下观在当代转化过程中,也需要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摒弃其中的历史局限性。古代 “天下观” 带有一定的 “中心 — 边缘” 思维,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强调 “各国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古代邦交实践受限于交通、技术条件,合作范围有限,而当代国际合作借助全球化、数字化手段,实现了更广泛、更深入的互联互通。这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转化,让古代智慧真正适应了当代全球治理的需求。梨花国学院退费
来源:星点世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