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仙游的饮食记忆里,总有一缕细如发丝、韧如银丝的味道缠绕心头,那便是牵动着无数仙游儿女情肠的线面。这细若游丝的面条,看似柔弱,却承载着千年的技艺与一方水土的深情。
线面千丝系乡思
郑志忠
仙游报道9月28日讯(郑志忠 )在仙游的饮食记忆里,总有一缕细如发丝、韧如银丝的味道缠绕心头,那便是牵动着无数仙游儿女情肠的线面。这细若游丝的面条,看似柔弱,却承载着千年的技艺与一方水土的深情。
仙游线面,又称索面,其历史可追溯至百年之前。2023年,"郑氏索面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仙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4年郑天金先生被认定为第五批仙游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九喔食品企业被列为“福建省非遗传承实践基地”。这项古老的技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认可与重视。一根细面,连起了古今,串起了世代相传的匠心。
制作线面是一门需要耐心与技艺的真功夫。郑氏传承的古法工艺,从选粉到醒面,从搓条到拉丝,前后需经十余道工序。和面要柔,搓条要匀,拉丝要细,晾晒要时。老师傅们凭着一双巧手,将面团搓成粗条,再经反复拉伸、弹甩,最终成为细可穿针的银丝。这过程中,力道的把握全凭经验,多一分则断,少一分则粗,每一个动作都是时间打磨出的艺术。
晾晒线面更是仙游乡间一道独特的风景。晴日里,家家户户门前支起面架,千丝万缕的线面如瀑布般垂落,在阳光下闪着银光,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演奏一首无声的田园交响曲。这画面,美得让人屏息,也成了许多游子心中最美的乡思。
煮食线面也颇有讲究。水沸下面,一滚即起,过则烂,欠则生。煮好的线面爽滑可口,柔韧有度,可配鸡汤、鱼汤,也可佐以香菇、蛏干。在仙游,线面更是吉祥的象征:寿诞之日吃线面,寓意长命百岁;新婚之日吃线面,象征情丝长牵;远行之前吃线面,寄托平安顺遂。一碗线面,盛满的是祝福,是牵挂,是说不尽的情意。
在郑天金这样的传承人手中,线面制作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他们坚持古法,又不断创新,让这门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仙游线面不仅满足了本地人的味蕾,更通过网络走向全国,让更多人品尝到这缕跨越千年的美味。
每当晨曦微露,在仙游的乡间,又能看见郑师傅和他的徒弟们开始一天的忙碌。和面、搓条、拉丝、晾晒,每一个动作都流畅如舞蹈,每一根线面都凝聚着匠心。阳光透过细密的面丝,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宛如时光的织机,编织着仙游人数百年来的饮食记忆。
一碗线面,千丝万缕,系着游子的乡愁,连着仙游人的情感,更传承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守。这细如发丝的线面,正是仙游文化最好的注脚——细腻中见深厚,柔软中藏刚韧,寻常中蕴含不凡。
责编|林圣裕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