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结构化知识的理论基础,认为结构化知识能帮助学生在零散信息间建立有机关联,形成围绕特定主题的知识结构,实现深度学习。本文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视域,将结构化知识应用于高中英语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教学,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探讨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活动中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唐邦顺 袁汉邦
摘要:阐述结构化知识的理论基础,认为结构化知识能帮助学生在零散信息间建立有机关联,形成围绕特定主题的知识结构,实现深度学习。本文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视域,将结构化知识应用于高中英语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教学,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探讨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活动中生成、内化、应用结构化知识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知识结构,加深理解和认识主题意义,从而提升阅读效果。
关键词:结构化知识;英语学习活动观;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高中英语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教会他们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间建立关联,从而归纳和提炼基于主题的新知识结构,以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教育部 2020)。这里的“新知识结构”即结构化知识,《课程标准》中类似的表述还有“新概念” “新的知识结构”等。
《课程标准》指出,语篇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这里的“内在逻辑结构”又可称之为“篇章结构模式”,包括从属 / 依附结构式和并列结构式两种模式(刘礼进 1999)。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指一个阅读语篇包含若干个主题相关、结构相似的微语篇。这类语篇在新修订的人教版、外研版等多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英语教科书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但当前的高中英语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教学存在教学内容碎片化、语篇关系割裂化、主题意义探究浅表化等顽疾,导致学生碎片化获取零散信息,忽视了语篇的内在逻辑关系,无法围绕主题意义整合信息,不利于阅读效果的有效提升。下面,基于结构化知识,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活动,探讨在高中英语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教学中构建结构化知识的具体实施路径,以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知识结构,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地课堂。
一、理论基础
结构化知识指经过梳理、组织和整合文本信息后形成的概念结构,促使知识间形成逻辑关联(张秋会、王蔷 2016)。结构化知识以知识为学科基础,以思维为心智保障,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教学中的结构化知识即英语结构化知识,是一种以主题为中心、以语篇为依托的融通语言、思维、文化的知识形态,既是英语语言建构力量的集中体现,又是实现主题意义探究和问题解决的重要基础(赵连杰 2020a)。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建构结构化知识,能够有效统整教学内容,打破语言知识碎片化教授、语篇关系割裂化处理、主题意义浅表化探究的传统教学模式,促使英语教学转向整合关联的结构化学习和注重主题意义探究的深度学习,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英语结构化知识为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在英语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教学中,教师基于结构化知识,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重要抓手,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活动中生成、内化、应用结构化知识,实现结构化教学。
具体而言,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教师在分析和研读语篇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获取、梳理、整合语篇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进而开展平行阅读,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方式,生成结构化知识;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描述、阐释、分析等交流活动,内化结构化知识;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结构化知识,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教师在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语篇内容,关注语篇结构和意义,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帮助他们生成、内化和运用结构化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基于结构化知识的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教学实例
下面以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3 On the move中Developing ideas板块的阅读语篇为例,详细阐释结构化知识在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习理解类活动:生成结构化知识
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教育部 2020)。就本课例而言,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教师在分析和研读语篇的基础上,通过提供示范案例、开展平行阅读、编码语篇信息等活动帮助学生生成英语结构化知识。
1. 研读阅读语篇,明确主题意义
研读语篇指深入解读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相关信息(教育部 2020)。其中,分析语篇主题和内容是回答语篇分析中what的问题,即关注语篇写了什么。通过研读语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意义梳理语篇信息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零散的信息间建立起关联,帮助他们明确语篇主旨,把握语篇主题意义,为建构结构化知识创造条件(赵连杰 2020b)。
Running into a Better Life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社会”,涉及的主题语境内容是体育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该阅读语篇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四位跑步者的故事及跑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第一位主人公李月(Li Yue)通过跑步改善哮喘,提升自身健康;第二位主人公萨拉(Sarah)通过跑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促进人际交往;第三位主人公大卫(David)通过跑步摆脱工作压力,提升心理健康和工作状态;第四位主人公格雷斯(Grace)通过跑步参与公益活动,呼吁公众保护动物。阅读语篇通过介绍四位跑步者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和领悟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的积极变化,体会积极的人生状态。
2. 提供示范案例,搭建迁移框架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为宗旨,要求教师适时搭建“脚手架”,指导和协助他们有效使用学习策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从目前实际发展水平进步到潜在发展水平,跨越“最近发展区”,从而完成仅靠自身能力无法完成的任务(曹巧珍 2017)。因此,在开展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指导学生利用关联思维,提取、概括和整合第一个微语篇的信息,运用表格、思维导图等整合信息的工具,建立起零散信息间的有机关联,提炼具有共性特征的结构化知识,为后续自主学习搭建迁移框架。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表格,梳理第一个微语篇的相关信息(见表 1)。表1聚焦第一位跑步者的故事,围绕故事的核心内容展开——Name、Age、Place、Reason for running、Result of running。阅读语篇的四个微语篇均从这五个方面介绍跑步者的故事,在结构上高度一致。因此,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与整合第一个微语篇的结构化知识,搭建迁移框架,为他们后续自主梳理与整合剩余三个微语篇的结构化知识提供示范性指导。同时,教师利用表格整合语篇信息,将语篇中线性排列的信息转化为立体、有层次的结构信息,建立有逻辑、有意义的有机关联。
3. 开展平行阅读,探究共性个性
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发展学习能力创造有利条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有效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使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式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教育部 2020)。在完成第一个微语篇结构化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开展平行阅读的方式,要求学生结合示范案例,关注所有微语篇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完成剩余微语篇结构化知识的建构。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第一位跑步者故事的结构化知识,阅读剩余三个微语篇,从Name、Age、Place、Reason for running、Result of running五个方面定位基本信息,完成剩余三位跑步者故事的介绍。相关信息结构表与第一个微语篇的信息结构表保持一致(见表2),帮助学生利用微语篇在结构上的共性特征梳理语篇信息,将原本松散零碎的信息整合成有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
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通过问题“What is the major difference in the four stories?”引导他们探究四个微语篇的个性特征。学生完成小组探讨后汇报讨论结果,除姓名、年龄、地点等基本信息外,四位跑步者在跑步原因和跑步结果方面存在差异,但跑步结果源于跑步原因,因此四个微语篇的个性差异聚焦在跑步原因上。继而,教师带领学生聚焦四个微语篇的个性特征,利用知识结构图(见图1)梳理四位跑步者的个性化跑步原因。
4. 编码语篇信息,探究主题意义
编码是质性数据分析的基本技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与整合阅读语篇中的事实性信息后,需要对信息结构表进行编码,提炼出基于主题意义的核心概念,以实现对阅读语篇的深度学习(赵连杰 2020b)。在本堂课中,完成微语篇信息结构表的梳理后,教师对信息结构表进行编码,分析四个微语篇之间如何关联,如何指向主题意义,进而建构出结构化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对语篇主题的新认知结构。
基于对阅读语篇信息的梳理与整合,得出四位跑步者的基本信息、跑步原因和跑步结果。通过对阅读语篇信息结构的分析,可以将Name、Age和Place整合为Subjects(主体),将Reason for running提炼为Motivation(动机),将Result of running编码为Benefits(益处),形成阅读语篇的知识结构图(见图2)。在“运动与健康”这一主题语境中,四位跑步者虽然在年龄、所在地区、跑步原因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都通过跑步这一方式解决困境,体会到跑步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和给健康带来的益处。通过对语篇信息的编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的认知,帮助他们围绕语篇主题Running into a Better Life不断深化和拓展认知。
(二)应用实践类活动:内化结构化知识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教育部 2020)。在基于结构化知识的应用实践类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综合性情境,指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情境中使用所学语言和内容,帮助他们内化语言和巩固结构化知识(赵连杰 2020a)。
就本课例而言,教师设计如下应用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角色扮演活动。具体要求为:学生以五人为一小组,在组内抽签,分别扮演主持人、李月、萨拉、大卫和格雷斯。国际频道“体育与健康”栏目主持人就话题Running into a Better Life与四位嘉宾进行现场访谈。主持人从基本信息(姓名、年龄和地区)、跑步原因和跑步结果三个方面依次对四位嘉宾进行访谈;四位嘉宾依次回答问题,并结合自身理解对话题Running into a Better Life发表个人见解;主持人进行总结,结合四位嘉宾的跑步故事阐释跑步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和给健康带来的益处。随后,教师要求学生交换角色继续练习,确保每位学生均完成各类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在综合性语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内化语言和内容。学生对话题Running into a Better Life进行分析和评论,实现对结构化知识的内化,为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奠定语言、文化和认知基础。
(三)迁移创新类活动:应用结构化知识
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教育部 2020)。在基于结构化知识的迁移创新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利用结构化知识,聚焦陌生、开放情境中的问题解决。
在本课例中,教师为迁移创新类活动设置如下问题情境:国际论坛“体育与健康”板块征集跑步故事,要求跑步者结合自身实际,从基本信息(姓名、年龄和地区)、跑步原因和跑步结果三个方面讲述自己的跑步故事。假定你是李华,请根据论坛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撰写自己的跑步故事,上传至论坛与全球网友分享。教师设置真实、合理、有问题意识的活动情境,通过设计国际论坛发帖活动帮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结构化知识解决问题。
结语
在基于结构化知识的并列结构式阅读语篇教学中,教师在分析和研读语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梳理语篇信息,并通过概括、整合、提炼等思维活动,在碎片化信息间建立逻辑关系,形成指向主题意义的结构化知识,以促进他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引用文献
曹巧珍. 2017. “产出导向法”之教师中介作用探析——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为例 [J]. 中国外语教育,(1):15-22.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礼进. 1999. 英汉篇章结构模式对比研究 [J]. 现代外语,(4):408-419.
张秋会,王蔷. 2016. 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11-16.
赵连杰. 2020a. 如何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生成和应用结构化知识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7):31-35.
赵连杰. 2020b. 英语学习理解活动中结构化知识的建构方法及启示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9):28-32.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