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浙江何以“味道”更纯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1:35 1

摘要:9月25日至26日,2025年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暨基层宣讲展示交流活动在温岭举行,共有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和省级有关单位推荐的60个文明实践项目和32个基层宣讲代表参加。

项目展示现场。主办方供图

9月25日至26日,2025年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暨基层宣讲展示交流活动在温岭举行,共有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和省级有关单位推荐的60个文明实践项目和32个基层宣讲代表参加。

活动不仅展现了我省文明实践的蓬勃生机,也成为了观察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新风貌的一扇窗口。

“文明实践味”更足

这次活动,记者在和很多人尤其是文明条线工作者交流时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提到,感觉今年项目的“文明实践味”更足了。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其实质是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目标是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

今年的活动项目设置,主要分理论宣讲、助力共富、移风易俗、暖心服务、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五大类,更直观清晰。参与展示的60个项目,都是由各地精挑细选,也体现了各地对于文明实践的进一步共识。

项目展示现场。主办方供图

其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分量不言而喻。理论宣讲项目有14个,数量占比近四分之一。各个项目也体现地域特色,各有亮点。比如来自杭州滨江的“滨青开讲吧!”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宣讲团成员从最初的50人到如今1200多人,其中00后超30%。青春化表达、科技化手段是吸引青年人走进理论的“奥秘”。现场,宣讲员施雯带着人形机器人笨笨和机器狗灵灵,演示用游戏逻辑讲长征的宣讲场景,就很吸睛。

舟山普陀区带来的“十分钟航行”理论宣讲文明实践项目,则是从当地海岛众多的地域特点出发,精准利用航行途中的“黄金十分钟”,让宣讲员们带着“海味”宣讲,还为游客量身定制了37门宣讲课程。

绍兴市志愿服务学院执行院长朱峰在台下观摩时,拍下了课程照片:“这些课程可以好好研究。”这次他既是来了解各地各单位在文明实践项目上的最新动态,也是来学习交流。实际上,让更多好项目好做法在全省可复制、能推广,也正是此次活动的初衷和目的。

在解码项目怎么做的同时,今年活动还专门增设了基层宣讲展示交流环节,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基层宣讲代表上台。6分钟的宣讲,也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宣讲“示范课”。

今年活动的一大亮点,还在于省级单位的深度参与。12个省级单位推荐的项目有各自特色,省妇联推荐的“爱的抱抱——助力困境儿童成长计划”,聚焦特殊群体关爱,通过组建“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以常态化陪伴、心理疏导、成长赋能等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精准的情感支持和成长护航。省科协打造的新时代沈括科学精神传播项目,则巧妙结合浙江历史人文资源,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校园、社区,通过互动实验、情景剧等形式,生动阐释沈括科学思想与探索精神,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创新浙江厚植文化沃土……

“此次展示把这些综合性成果集中呈现,体现出文明实践已由‘单点项目’发展为整合社会资源的系统工程。”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李熠煜说,这意味着文明实践的内涵不再停留在局部服务,而是成为党和政府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整体性制度设计。

项目展示现场。主办方供图

项目迈向品牌化、时代化、国际化

60个项目,2天时间的逐一展示。全程看下来就会发现,展示项目都是有多年的时间沉淀和群众基础,在持续运作与制度化安排都有深入考量,而非短期化、一次性行动。

背包里的绿水青山——“黄背包”山林环保文明实践项目就是一个已经持续了12年的项目。 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秦山村被誉为“世外乡村,美学人家”,过去一度因游客增多垃圾问题凸显。2013年,不愿看到家乡被垃圾“围城”的秦红波带头开始捡垃圾。12年来,她和团队“每周一约、每月一山、每季一圈”坚持清理山林、步道、水域垃圾,并建立村头、校园、企业分众宣传等机制,让环保从自发走向系统可持续,累计环保里程超14万公里、清理垃圾150余吨。

新时代文明实践目标的“长期性”导向,以及在思想、文化、道德层面的深远影响,无不展现了文明建设的耐力与韧性。从一开始的“一座山四五袋垃圾”到后来“四五座山才一袋垃圾”,加入“黄背包”的人越来越多,垃圾越来越少,“黄背包”还拓展至长三角地区,形成跨年龄、跨地域、跨代际的环保共同体。

项目展示现场。主办方供图

当下社会的痛点难点,同样也是文明实践项目的聚焦点。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同时,网络世界中的种种乱象,也给人带来了伤害。还人们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越来越迫切。对此,温岭市没有选择简单说教,而是早在2015年巧妙打造了全国首个网络文明IP“曙光狮”。这些年来,这个憨态可掬的狮子形象,通过系列漫画、短视频、文创产品等,将文明上网、理性表达的理念“软性植入”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实现了从“管住行为”到“培育自觉”的深层转变。

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攀比、人情负担等一直是基层的“老大难”问题。破除陋习,吹起新风,这次很多地方的项目也为移风易俗提供了新解法。

绍兴的“越风有喜——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婚礼”项目,将文明实践阵地与倡导人们喜事新办相结合,通过提供简约而不失庄重的集体婚礼、特色仪式服务等,为群众降低经济负担,更让婚礼回归情感本质,为人生重要时刻注入文明内涵。象山的“花田喜事”项目,着力破解移风易俗“一阵风”难题。项目以浙东婚俗文化馆为核心,在其15分钟步行圈内,匠心串联起花田喜咖、芳记喜饼共富工坊、草坪婚礼基地等四大场景,保留婚礼十足“仪式感”的同时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面子减负、里子增值”的可持续模式。

项目展示现场。主办方供图

基层一线是发现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沿阵地。活动展示的项目中,有不少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基层当前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

作为“重要窗口”,浙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到来。截至2024年,庆元县的外籍新娘已超千人,其背后就是上千个家庭。他们普遍面临沟通障碍、家庭矛盾、就业困难、文化冲突等问题,制约着文明社会的发展。庆元的“爱在庆元,一起当家”项目,将目光投向跨国婚姻中的“洋媳妇”群体,通过语言培训、文化融入、邻里互助,帮助她们在异国他乡找到归属感,构建和谐家庭与社会关系。

项目内容的“上新”,折射的是社会治理理念的“更新”,文明实践边界的拓展,也展现出包容与自信,标志着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正从基础性服务向品牌化、时代化、国际化迈进。

台州黄岩区就敏锐捕捉到部分群众存在的情绪焦虑等问题,推出“跟我一起找幸福”项目,通过心理疏导、社群支持、生活美学教育等方式,着力提升公民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回应了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就像项目介绍人所说,从认知到体悟再到创造,人能够感受幸福并共享幸福,最终是会反哺的,也让社会更加和谐文明。

这些生机勃勃的文明实践项目,成为社会文明新高地建设中百姓可见、可感、可参与的日常,“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也正变得更加具象。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