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不知道,世上的很多“大事”,有时候都是拎着酒壶、斜靠美人怀、脑袋一热冲出来的。真有人因为一个烂醉的夜晚,半推半就走上了改朝换代这条路。比如李渊,他本来只是想在宫里图个乐、喝个酒,哪料到后头被两个女人坑得死死的,最后连“篡位”这事都给逼上了身。据说,真正推着
你知不知道,世上的很多“大事”,有时候都是拎着酒壶、斜靠美人怀、脑袋一热冲出来的。真有人因为一个烂醉的夜晚,半推半就走上了改朝换代这条路。比如李渊,他本来只是想在宫里图个乐、喝个酒,哪料到后头被两个女人坑得死死的,最后连“篡位”这事都给逼上了身。据说,真正推着他往前的,还是他那个心思活络的儿子李世民。你说这人生啊,不到那个节骨眼,真没人能想明白自己会走成什么样。
说起来,隋朝的末路原本也没多少悬念。隋炀帝刚上位的时候,倒的确算个人物,折腾大运河、派兵征高句丽也气派,可好汉干了两年,心就野起来了。他身边的男人们各自打着算盘,女人们更精明。你要说刚开始那批忠心肝胆之人吧,后来许多人不是被折腾废了,就是学会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宫里,连丫鬟都能看出大隋撑不了几年。
那两位身份不低的后宫娘子,没等天下沦陷,心已经飞到别的地方去了。你想想女人的算盘有多细,事到临头,她们可没想着跟着大隋一起陪葬。毕竟世道乱了,哪有颜面和地位比一条小命重要?那阵子她们在后宫里听风就是雨,生怕隔壁房的哪位贵人明天就成了阶下囚。有人说,没有女人能无动于衷等着被命运收拾。这俩便转个弯,想起把命押在朝堂上那个看着最靠谱的“好人”——李渊身上。
其实咱们现在说李渊,人都说他是“正经人”,但谁站在那种环境下——外面四处烽烟,朝堂心机暗涌,他也不会太天真。话说当年李渊跟着太原守军操练,身边围着不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老人。他本事有,但更多靠岁月磨出来的那点“城府”和“惜命”。可惜,城府再深,一杯下肚也挡不住女人手里的东西。那天在后宫,气氛不对——连宫女递酒都低声低语,谁都在暗中瞧着李渊什么时候会撑不住。喝着喝着,他真就昏了过去。你说是酒劲也好,是药效也罢,反正醒来时,人已经身不由己。
等到迷糊劲过去,李渊睁眼就看到自己和那俩女人一块儿摊在床上。他脑子一下炸了锅:可别说当时的隋炀帝,搁现在这是《新闻联播》都会播的大事啊!说句实话,他这些年一直谨小慎微,总觉着人生顶多就保个全家安稳。可现在呢?连累家族,这可是要株连九族。他吓得汗都下来了,那俩女人倒是闲庭信步地递上一句狠话:“要么你啥都得不到,要么拼一次,也许还能活全家将来做皇帝。”
李渊不是没想过反抗,可那种气氛里,多大都成了瓮中之鳖。你试想,一个男人,被坑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退路麼?同样是隋末动荡,别人是被叛军追杀,他是被两个娘们顶到墙角。世事往往就这样转了个弯,他不得不为自己闯出来一条路。在外人看来,他这是“天意”,可在他自己眼里,却是全无退路的孤注一掷。
这个时候,另一边的李世民——说亏他行事老练,那可不是吹的。李世民少年时就喜欢练武骑射,骑马射猎,没少在乡间溜达,百姓们都见过这位“李公子”大大咧咧地分粥分粮。其实他早就盯住父亲的每一步,比他老爹还看得清局势。李世民本心机,比起他爹那点战战兢兢,还多了一股野心。人说,李渊起兵,“李世民出主意,李建成出力气,李元吉凑热闹”,这话不是没道理。后来唐军能在陇西突围、斩敌立威,也多亏了李世民时时踩着点冒头,临了还会替父挡刀,争口气呢。
起兵比咱们想的还难,李渊其实上下蛰伏了好些年,之前各类大官换了一轮又一轮,他就拉着老底子兄弟做两手准备。最要命的事,也没人一上来就说“我反了”,起初只是说要“清君侧”,要“安抚百姓”。可等到东都洛阳城下,各路反王都已经杀疯了,才发现李渊这队人马竟然“还算讲义气”——手下有一群老兄弟,刀枪砍下去还讲个章法。人们也不是傻子,那时山西陕西一带,苦得叛军都吃草根了,还不如跟着李渊这位“大户人家”混一混。
而隋炀帝呢?人说他晚年像个戏子,真不假。那阵儿他不是在兴修大运河么?可后头他一气儿扎进江南享乐,宁可放任群雄逐鹿,也不愿意放下美人印玺走出园林。书上说他派游船游于江都,身边不离歌伎,朝中的老臣敢怒不敢言,甚至有人跑到外头去拉山头、争一块自留地了。有趣的是,还真有人分析,说隋炀帝其实早就打算放权换“岁贡”,你圈你的小地盘,叔叔收租过日子。这不,局势彻底松了口,反倒便宜了李渊。
不过起事路上哪会真的一帆风顺?别说攻下一座城了,就是手下一顿饭没着落都闹心。李渊没少为粮草、兵饷发愁。传到一些地方,外城老百姓不敢明着支持,只能暗地里给唐军递馒头、送水。有一回,江北的几位乡绅悄悄凑钱给军营送米,却被隋军察觉,差点都没被灭门。李渊得知这事,夜里没睡着,说“要不是百姓相助,父子兄弟都得散伙。”这话多少是真心。
等到唐军打到长安,再往洛阳推的时候,李渊的那些犹豫早就挺过去了,但新问题挨个来了。队伍内部,亲兄弟就是一团麻。李世民屡建奇功,李建成心里酸水翻江,李元吉那点脾气又急。三个人,表面齐心,其实各自算盘。那会儿李渊刚稳住局面,还真信老办法,想“嫡长子继承”能保稳,才种下后来玄武门那场家门血案的根子。世家大户的教养,有时也是枷锁。
后头的事,嘛,大家都知道了。李世民一朝得势,唐朝的戏才刚刚开始。可谁又能想到,这一切其实也许就是源自两杯酒、几句悄悄话。历史常常不是大智慧,反而是身不由己的推搡。假如那夜李渊酒醒早半小时,或者宫里侍女怕当替罪羊把事情捅了出去,这盘棋还不知落到哪里。
这么说起来,人生哪怕做再多计划,天地间总有一口大风,把你吹到看不见的远方。李渊也许有晚年的悔恨,李世民也许常在皇宫孤灯下回想父亲当年的犹豫,可那些踉跄的脚步,痛苦的赌局,才是真的“活过一遭”。你说,如果没有这场宫里的局、那碗带药的酒,唐朝史书上会不会写着“李渊,隋末忠臣,抚州李府死忠”?谁知道呢。世事常常就是这么个来路。
来源:礁石上观浪的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