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9年,黑龙江的冬天一片灰蒙。李双江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有十几个。那年月,战乱的尾声还没有完全散去,日子怎么就能好过?粮食紧张,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孩子们的笑声却从烟熏火燎的厨房跑出来。李双江的母亲,总能抽空唱上几句,和孩子们唠嗑几句,那声音一
1939年,黑龙江的冬天一片灰蒙。李双江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有十几个。那年月,战乱的尾声还没有完全散去,日子怎么就能好过?粮食紧张,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孩子们的笑声却从烟熏火燎的厨房跑出来。李双江的母亲,总能抽空唱上几句,和孩子们唠嗑几句,那声音一点也不苦。家里穷得叮当响,温情却抢不走丝毫。
有一天,家乡的小广播台来了兵宣传员。天冷,但没把李双江那孩子般清脆的嗓音冻住。那歌声,直接把宣传员唬住了。说来也怪,才8岁的李双江就这样被“拐”去广播台,录了人生第一卷磁带。这一夜,邻居们都跑来了。有的站在院子,有的挤进屋。大家把耳朵贴在老式收音机上,听着《小白船》透过电波飘出来。当母亲听见熟悉的声音时,只哭了,也没人劝。
李双江的名字开始在黑龙江传开。天赋好像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道理。他的童年唯一的幸运就是这个发现。“天生的歌者”这个词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夸张。如果换个人,可能就这样过了一辈子了?可李双江又不是命好的人,只是比别人多了一点机会。
他爱唱歌,也想闯出点名堂。那时,能到城里参加文艺团体,是许多农村孩子不敢奢望的事。他逮着机会,一步步往前走。1967年,命运又开了一道口子。他在歌舞团遇见了丁英。女人比他大五岁,没有什么出挑的外表,却温和、用心,对音乐投入。他俩脾气合得来,不久就成亲了。这桩婚事,在当时被邻里称道。李双江事业刚起步,对爱情也充满新鲜。他们的儿子李贺很快出生了。
那时候夫妻俩都忙着事业。李双江比谁都拼,团里排练、演出几乎不见家。丁英同样要上班,可她每天都想着回家,照顾小贺。孩子幼时,陪伴他的还是母亲。对于许许多多家庭来说,这很平常。李双江逐渐变成出了名的父亲,却在儿子身边成了影子。矛盾不知道什么时候扎根了。日子拖着,夫妻俩渐渐分开。到1981年,他们干脆协议离婚,了断了缘分。
丁英再没改嫁,也没有怨什么,每天埋头干活,把所有希望压在李贺身上,这女人犟得很。生活从来不照顾人情,工作和抚养一样重。她没哭诉,孩子倒也平安长大。李贺从小跟着母亲搬来搬去,习惯了节俭和自力更生。至于李双江,事业正当红,离婚对他没有什么大影响。离异后,父子几乎断了联系。
转折总在意料之外。1990年,51岁的李双江突然和比自己小二十四岁的梦鸽登记了结婚。他是她的偶像,她主动追求。家里的老朋友听了,都说李双江这是中了什么邪?梦鸽夜以继日地在中央音乐学院练声,李双江却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依靠。说实话,这对组合在外人看来真不般配。一个是圈内老前辈,一个刚冒出头的学生,可李双江喜欢她的热情与朝气。他们领证,没几个月就成了夫妻。
婚后头六年,他们没有孩子。外面传言四起,可两人自己倒不在意。直到李双江58岁的时候,梦鸽生了李天一。晚年得子,李双江几乎把所有东西都砸给了这个孩子。梦鸽更是视作心头肉,对李天一几乎言听计从。教琴,学唱,名师环绕,课外辅导一样不少。家里巨大的物质条件,外加父母的万般呵护,这孩子小小年纪就养成了自己为中心的性格。说是个小霸王也不过分,他欺负了同学,学校找上门来,父母总是护短,说什么这孩子“有个性”。李双江也轻描淡写,觉得自己小时候顽皮,不也照样混出来了?
李天一越长大越难管。他们夫妻俩似乎对“德育”不太关心,“才艺”才重要。只要舞台上能拿奖,生活里怎么都行。反正家底殷实,没人惹得起。可惜,他们不太懂,这世界不会永远只看舞台上的风光。李天一十三岁,被送去美国,原本是想开阔眼界,结果闹了不少笑话,很快被学校劝退。2010年一回国,又打人又惹事。一条道走到黑,最终还是进了监狱。这一切,李双江一开始根本没有想到。也有人说他管得太松,李双江有时候觉得外界不公,仔细想想却无话可说。
两段婚姻,两种教养方式,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儿子。这对父亲来说,到底算不算失败?李贺跟着母亲丁英,清贫但自尊。母亲教他坚韧,心里装着感恩。他靠奖学金念完大学,进了歌舞团,什么都靠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食其力不求人”。在父亲事业外人不曾享受任何红利,反倒更加努力证明自己。身边的人提起李贺,都是夸他靠谱。
李天一却在父母的庇护下恣意妄为,不知规矩为何物。有时候并不是孩子天生有问题,而是大人的宽容放任让他迟早要出事。李双江忙着“才华工程”,梦鸽更不用说,宠到极致。李天一仗着家世,有点事就动用父亲的资源。犯错的时候,父母总是帮忙“擦屁股”,可问题没有变小,反倒越滚越大。最后闹出无法补救的大事,李双江才傻了眼。
2013年,李天一案一出,震惊舆论。最开始李双江还想动用关系“摆平”,甚至希望减轻刑罚。这种举动,其实无异于火上浇油。一时间,李双江成了众矢之的,事业也为此受到牵连。他的心情,说不上是愤怒还是懊悔,总之很乱。
李双江其实曾无数次想过,也许李天一只是命不好?但和李贺一比就全明白了。李贺没父亲的长期陪伴,靠自己一点点熬过来,没有抱怨。他懂生活的艰难,但更清楚别人的善意不可轻易辜负。长大后,李贺依然主动靠近父亲,没有疏远,没有报复。他像小时候那样照顾父亲,也承担起对继母的责任。有人觉得李贺窝囊,有人觉得他宽厚。事实也许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毕竟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
李天一的事件之后,很少人还在意李双江的感受。公众指责的不只是儿子的劣行,还有父母的溺爱失控。有人会说李双江自作自受,报应。他有时候认同这种说法,有时候却也怀疑是不是外界要求过高。父爱可以无私,但如果丧失界限,可能真是万劫不复。
还是得说回李贺,他没名气,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却在父亲最落魄的时候回家照料日常。他不提旧账,也不要求回报,每天早出晚归,给父亲、继母开车买菜,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有时候人的宽容让人莫名心酸。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抗议?
李双江到了晚年才明白,儿子的孝顺不是用钱买来的。有些谅解,是用时间和无数次自我否定换来的。李贺的陪伴证明,无论家庭背景如何,好习惯、好性格才是最值钱的资产。李双江不止一次夜里流泪,他承认自己年轻时候很自私。他始终没想明白,为什么自己两个孩子命不同。可到底是他,还是命运开的玩笑?
家教这回事,没有标准答案。教育不光是“才”,更是“德”。溺爱能养出自信但往往也会毁掉约束。李天一的案子,不能光怪孩子。家长总希望护着,但孩子大了总要靠自己。日本有学者说,孩子的问题九成归根到底和父母管教方式有关。对不对?李双江相信这话,但有时又觉得世事难料。
细究下来,李双江的家族就是两个极端的样本:一个自立,一个堕落。他的故事,不只是悲剧也并非绝无仅有。在网络舆论场,这样的讨论层出不穷。数据摆出来:据《2023年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蓝皮书》,溺爱、放任型家庭在城市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导致青少年冲突与行为问题逐年高发,李天一的结局绝非孤例。
所以,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很难一刀切评判的。有人说,没有好父母,难有好儿子。也有人觉得环境再好,不努力也枉然。不同口径、不同角度,反过来看也都成立。例如李双江,他后悔,是不是太迟了?
社会上不缺李双江,也不缺李天一。只是有的人没曝光而已。李贺的方式,没惊世骇俗,却活出了温吞的人生。他没有父亲的光环,却给父亲和家庭最后的体面。有些爱和歉意,要等到晚年才懂。这事,谁说得清呢!
李双江的家事,外人看戏一样,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成长中绕不开的问题,似乎怎么都逃不出“教育”这两个字,具体怎么做,大家都还在摸索。
故事写到这,结局并不明显,也没必要下结论。生活的每一次拐角,早就埋下伏笔。就像李双江的忧愁与李贺的安静共存一样,各自有缘由,谁都不是绝对的赢家。
来源:张嬷嬷当年也是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