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皮肤科里经常能看到一类人,血压血糖都挺正常,可老年斑比周围人突出得多。研究资料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大约有50%到70%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年斑,但发生率差异很大。这说明,背后一定藏着门道。
不少人年纪一到五十,镜子里就开始冒“芝麻粒子”,额头、手背、脸颊上的褐斑一块块爬上来,整个人显得老了十岁。
可偏偏还有同龄人,皮肤光洁,看不出几条斑点。差别在哪里?很多人以为这是命,实际上,问题多半出在日常习惯里。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皮肤科里经常能看到一类人,血压血糖都挺正常,可老年斑比周围人突出得多。研究资料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大约有50%到70%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年斑,但发生率差异很大。这说明,背后一定藏着门道。
先甩开一句话,老一辈常说“斑不求人,自己找门”,意思是身体里有了点火候,坏毛病自然找上门。听着糙,细想又真是那么回事。
其实斑点的形成,本质是黑色素长年堆积的结果,但身体怎么变成“易长斑”的土壤?这里面少不了几个关键的生活习惯。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指向太阳。的确,紫外线是长斑最凶的“推手”。皮肤就像一张白纸,强光长期照晒,就会在表层留下“印记”。有数据提到,户外劳动者比室内工作者的老年斑发生率高近2倍。但奇怪的是,有人天天晒地里,斑点不多;有人只是偶尔暴晒一趟,脸上却早早长满印记。为什么?
差距就在日常的小习惯。比如说帽子戴没戴,护肤涂不涂,饮食里抗氧化的东西吃得够不够。皮肤能不能修复受损,和身体里的营养、防护都绑在一起。
从医生角度看,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点:血管状态。如果血液循环不畅,皮肤细胞处于缺营养、缺氧气的状态,色素代谢容易出问题。年轻时还能扛住,一过中年,毛细血管老化,储备不足,就更容易出现局部色素沉着。有调查发现,高血脂人群的老年斑发生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人。这提醒我们,老年斑有时是“身体油路不通”的外在信号。
再往深里挖,内分泌也掺一脚。特别是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后,皮肤修复能力削弱。于是,同样年纪,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局部斑块。别忘了,老年斑不等于癌,但它是机体衰老的表现,和骨质疏松、血管硬化,本质上是一伙的。
要说区别最大的,还得看生活里的“五种毛病”。
一个是吃得过于精细。米面吃得白白净净,偏偏少了粗粮蔬果。抗氧化的维生素C、E缺口一大,黑色素像没刹车的车,说聚就聚。研究里曾提到,维生素C摄入不足人群老年斑的发生率比充足人群高约40%。这不是小差距。
第二个是烟酒不离手。吸烟能让皮肤血管收缩,营养供应被硬生生掐掉,表皮氧化压力上升。有人开玩笑说,抽一包烟,相当于给脸上“泼了一盆锈水”。酒精也一样,肝脏长期超负荷,分解毒素的能力下降,黑色素就跟着堆积。
第三个是防晒观念缺乏。有人觉得防晒只是年轻人爱美的事,年纪大了就随它去。可实际上,到了五十岁以后,皮肤自带的修复速度慢了好几倍。不防晒,等于在缓慢加速色素沉着。
第四个是缺乏身体活动,血液循环打不起来。很多研究都提示,规律运动能显著改善皮肤含氧量,帮助色素代谢。不是说要天天跑马拉松,散步、跳广场舞,也都能起到效果。
第五个是睡眠质量低。别小看这一点,夜里皮肤才进入修复期。常年休息不足,身体的抗氧化系统压根缓不过来,黑色素就“扎根”了。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只要改好这五方面,就能和老年斑说再见?坦白讲,不可能彻底抹掉,毕竟衰老是自然规律。但差距就在于,有人控制得住,老年斑稀稀拉拉,十年二十年都不见明显加重;有人放任不管,不到六十岁,手背一片片暗斑。
更重要的是老年斑常常伴随着身体其他“信号弹”。比如代谢综合征、血管弹性下降等等。所以别把它单纯当作皮肤问题,它也是全身状态的体现。
我曾经见过一个调查对比:饮食规律、爱运动的人群,老年斑平均出现的年龄比同龄人推迟了8到10年。这说明,生活习惯就是最大的分水岭。
说究其实老年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总以为是“岁数到了”的必然,不去调整。就像老话讲的,“破罐子千万别破摔”,养护得好,老,也能老得体面。
所以啊,想少斑点,多做几件小事:饮食均衡,少点油盐糖,多点蔬果坚果;烟酒能戒就戒,实在管不住,也得控制频率;出门戴顶帽子,顺手抹点防晒;走一走,动一动,别让血液总窝在那儿;晚上能睡就睡够,不要硬熬。
老年斑不是简单的“皮肤花”,它提醒我们身体运转慢了。早一步注意,未来就会慢几步显老。这就是差别。老一辈常说,身体是借来的,不是攒来的,你舍不得用心照顾,它自然会在脸上还账。
不妨想一想,倘若我们能从今天少一支烟,多一把菜,多走几步路,也许下个十年,看镜子的时候,心里就能轻快不少。
大家怎么看待老年斑?你身边有没有“一点没斑”的同龄人?欢迎留言聊聊。
参考文献:
[1]付志强,王维.老年斑的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老年学杂志,2020,40(18):4036-4039.
[2]刘丽,李春娟,张燕,等.老年人皮肤老化与营养因素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10):1297-1300.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非诊疗建议,部分表述为概括性阐释,意在帮助公众理解。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本文所有内容仅作信息传播,如涉及版权或表述不妥,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来源:布丁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