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明:中国历史上的严重饥荒事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6 11:11 1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饥荒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饥荒大多由自然灾害(如旱灾、蝗灾、涝灾、洪水灾害等)引发,但人为因素也起到了加剧作用。

.

中国历史上

的严重饥荒事件

作者:中国社科院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郑文明

于2025年5月6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饥荒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饥荒大多由自然灾害(如旱灾、蝗灾、涝灾、洪水灾害等)引发,但人为因素也起到了加剧作用。

1、汉朝甘肃榆中18年的灾荒:

汉武帝时期关东地区因旱灾发生“人相食”现象。

2、唐朝天宝十三载(754年):

关内、东都等地发生大饥荒,甚至出现人相食的现象。

3、明朝崇祯年间(1634年):

陕西、山西等地发生严重饥荒,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4、清朝丁戊五年奇荒(1875-1879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饥荒之一,波及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导致约1300万人死亡,另有2000万人流离失所。这场饥荒的主要原因是连续四年的旱灾,以及清政府财政困难和赈灾不力。饥民为了生存,甚至出现了吃树皮、草根、观音土等极端行为,最终导致了“人相食”的惨状。

5、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大旱(1887年):

这场旱灾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导致粮食歉收,饥荒蔓延至直隶、山东、河南等地。

6、民国时期几乎年年的大饥荒:

民国时期,几乎年年闹饥荒,累计饿死2亿人,平均每年几百万。导致广大贫苦民众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逃荒要饭、饿殍遍地。

1920-1921年华北四省区大饥荒:饿死1000多万人,灾民3000万(有说是5000万)。

1925年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死亡人数不详。

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死亡1300多万人。这是一次以旱灾为主,蝗、风、雪、雹、水、疫并发的巨灾,以陕西、甘肃为中心,遍及山西、绥远、河北、察哈尔、热河、河南八省,并波及鲁、苏、皖、鄂、湘、川、桂等省的一部或大部,灾情从1928年延续到1930年,造成的逃荒人流无法数计,倒毙在荒原上的饿殍大约1000万。陕西原有人口1300万,在三年大荒中,沦为饿殍、死于疫病的3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者600多万,两者合计占全省人口的70%,难民估计达五千万左右。

1931年饥荒:长江1931-1949年发生水灾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两次水灾死亡人数都超过14万人,1931年灾民1亿人,水灾后因饥饿、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300万人。

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饿死600万人。

1936年-1937年川甘大饥荒:成都盆地各县外都是灾区,受灾大约3700余万人。此期间,四川大灾中饿死的人数,没有精确统计的数字,只能从当时的报纸上略知一二,四川万源县人口骤减三分之一;甘肃死亡人数亦不详。

1941年广东大饥荒,死亡人数不详。

1942年中原大饥荒: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水旱蝗涝”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110个县,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妇女售价累跌至平时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只及过去的三分之一。

1943年广东大饥荒,300万人冻饿而亡。

1945年东北及湖南﹑河南﹑江西﹑山东﹑浙江﹑福建﹑山西﹑广东﹑安徽﹑广西等省灾民达一千九百万人。

1946和1947南方大饥荒: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

在湖南,1946年4-7月,饥荒遍及全省。饥民们始则挖草根、剥树皮为食,继以“观音土”充饥。截至8月,湖南饥荒祸及400万人,仅衡阳地区就饿死9万余人。

民国时期几乎年年的长期饥荒,累计饿死2亿人。原因是除自然灾害外,更多的是与政府的管理不力和官员的腐败有关。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还引发了社会动荡,如城市的抢米风潮和人肉交易,尤其是引起了广大农村贫苦民众的造反与革命。

7、新中国“大跃进”时期的三年饥荒(1958-1961年):

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严重饥荒事件,主要原因是多年的战争创伤和在旧社会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广大民众仍很穷苦;另是自然灾害和政策失误所造成,导致约2000万人非正常死亡。这也是新中国为解决中国人民几千年多次饥荒问题,实施政策探索与社会试验的最后一次饥荒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饥荒不仅由自然灾害引发,还受到政治腐败、政府赈济不力、战争破坏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丁戊奇荒期间,尽管清政府下达了赈灾命令,但由于政治黑暗和鸦片种植对土地的破坏,赈灾效果甚微。

这些饥荒事件不仅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威胁,也反映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为因素如何加剧了灾难的严重性。通过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危机的必要性。

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历史上中国人民多次饥寒交迫和各种灾荒的苦难历史及其经验教训,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

毛泽东在建国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农民家家户户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此作为政策的第一步,解决了部分温饱问题。此外,他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综合的政策措施,如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管、工)以及农田改造和水利基本建设,石油能源挖掘与电力设施和化肥、农药及机械化的推广,还有化工与现代电器、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和普及等。

同时,为彻底解决好中国人民几千年饥寒交迫的衣食温饱问题,毛主席在六十年代就特别指示农业科研机构要研究出优质高产的稻谷、棉花、玉米的种子,至七十年代初期,优质高产的稻谷、棉花、玉米种子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使用,至八十年代已在全国各地全面普及。

这些综合举措在起步阶段,尽管日子并不很富裕,但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彻底解决中国人民的衣食温饱问题和生活现代化,奠定了长期持久发展的坚实基础。

毛主席这些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中国人民逐步摆脱了旧社会饥寒交迫的局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种田能高产,促进工业大发展,棉花高产纺织有衣穿,让中国人民从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开始实现了真正能够吃饱穿暖,彻底解决了困挠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温饱问题。

.

来源:国关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