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人机已被部署至珠峰海拔6065米的1号营地,负责将垃圾运至下方约700米处的大本营。当大疆FlyCart 30将绳索、梯子等物资运抵后,夏尔巴人会在无人机返航时挂上装满垃圾的袋子。无人机下山时发出嗡嗡的声响,宛如一只巨大的蚊子。
人类排泄物、空氧气瓶、厨余垃圾,还有废弃的梯子。
在珠峰工作的夏尔巴人每人需负重20公斤,穿越破碎的冰川与险峻的冰缝,徒步四小时方能将此类垃圾运回大本营。
在最近的登山季,他们迎来了两架大疆创新科技公司的大型无人机支援:这些设备仅需6分钟即可完成相同路程,共同分担起这座世界最高峰上日益增多垃圾的清理工作。
无人机已被部署至珠峰海拔6065米的1号营地,负责将垃圾运至下方约700米处的大本营。当大疆FlyCart 30将绳索、梯子等物资运抵后,夏尔巴人会在无人机返航时挂上装满垃圾的袋子。无人机下山时发出嗡嗡的声响,宛如一只巨大的蚊子。
据当地负责珠峰垃圾收集的非营利组织萨加玛塔污染控制委员会(Sagarmatha Pollution Control Committee)称,2025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期间,尼泊尔Airlift Technology公司运营的无人机处理了超过280公斤垃圾。
这些无人机是清理珠峰山坡声势日益浩大行动的一部分——这座山峰因垃圾遍地,已被称为“世界最高垃圾场”。使用机器人不仅能加快清理进程,还能降低夏尔巴人从险峻的山峰上搬运积存数十年垃圾时的危险。
2024年5月,尼泊尔公司Airlift Technology工作人员在珠峰大本营操控无人机
“我们非常欣慰,”33岁的夏尔巴人拉克帕·努鲁·夏尔巴(Lhakpa Nuru Sherpa)说道。他是当地探险公司Asian Trekking的雇员,已15次登顶珠峰。据他估算,2025年他所在团队清运的垃圾中约70%由无人机完成。
“从1号营地下山时,会闻到暖空气中夹杂的垃圾腐臭味,”他说,“这导致部分夏尔巴人出现了呼吸道问题。我们需要更多能承载更重负荷的无人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次成功登顶的尝试引发登山热潮,海拔8849米的珠峰陷入垃圾围困境地。每年登山季(通常从4月下旬持续至5月底),都有成千上万人徒步抵达大本营,尽管只有数百人尝试登顶。
高海拔营地的垃圾问题尤为严峻,而抵达这些区域的后勤障碍更使清理工作难上加难。2019年以来,尼泊尔军队与夏尔巴人协同作业,已从珠峰及周边数座山峰清除100余吨垃圾。近十年来,政府还出台规定:前往大本营以上区域的登山者需每人至少要带回8公斤垃圾,否则将面临4000美元押金被没收的风险。
气候变化更凸显了清理珠峰的紧迫性。冰雪消融正将数十年前积存的垃圾暴露出来,这些废弃物会污染由融水形成的河道,并随水流危及下游村庄。为防范人类排泄物传播霍乱等疾病,当地官员于2024年颁布法规,强制登山者将排泄物装入密封袋带回大本营。
与此同时,气温升高使垃圾收集愈发危险。冰层日益变薄、冰缝扩张,位于大本营与1号营地之间的昆布冰川内融水正加速冰块坍塌。
在较低海拔地带,冰川前端的昆布冰瀑“是珠峰最危险的区域,它到登山季的末期开始融化,”雇佣约30名夏尔巴人的Asian Trekking公司董事丹增·大卫·夏尔巴(Tenzing David Sherpa)指出,“用无人机运送垃圾安全得多。”
这些中国产无人机单台成本7万美元,可在零下20℃环境中飞行,抵御超40公里/小时的风速。Asian Trekking表示,若Airlift公司决定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将对其设备和垃圾运输服务支付费用。
2024年4月,一架大疆FlyCart 30无人机在昆布冰瀑上空进行运输测试
尽管如此,无人机作业仍存在局限:它们无法抵达更高海拔营地——那里空气稀薄,难以飞行。高海拔地区天气也变幻莫测:4月的一次飞行中,风速超过60公里/小时时,一架无人机自动打开了降落伞,却被后续强风拖拽损坏。
萨加玛塔污染控制委员会首席执行官策林·夏尔巴(Tshering Sherpa)表示,这起事故凸显了在扩大项目前配置专业保险的必要性。“目前这类保单难以获取,没有保险的话,项目风险极高。”
与尼泊尔当局合作的Airlift公司联合创始人米兰·潘迪(Milan Pandey)透露,公司计划在珠峰及该国其他8000米级山峰测试更多无人机型号。
潘迪说,已有至少五家欧美无人机制造商主动联系Airlift,提供设备参与测试。在这样的海拔,“我们是全球唯一开展此类作业的公司。”
欢迎转发,如欲转载、合作,欢迎联系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