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从不会褪色,抗战精神更永刻人心!这个夏天,江津人的朋友圈早已被 “红色浪潮”刷屏:
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从不会褪色,抗战精神更永刻人心!这个夏天,江津人的朋友圈早已被 “红色浪潮”刷屏:
短视频《拆不倒的江津文峰塔》里,一砖一瓦藏着不屈风骨;
MV《烽火白沙》中,旋律里满是救亡图存的热血;
手绘《山河新语》间,今昔对比勾起满屏感动 ——
这些刷屏的抗战主题爆款,正是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津沙遗珍 追寻抗战文化记忆” 行进式主题采访的生动缩影!
历时30余天,我们踏访20余处抗战地标,首次用报纸广播专题、微信文图、创意短视频、微纪录片等 “全媒体组合拳”,全景式揭开江津 “津沙文化区” 的神秘面纱,带大家沉浸式走进那段抗战时期 “大后方文化坚守与精神抗争”的壮阔岁月。
30 余天踏访:用脚步 “复刻” 抗战现场
报道不再只是翻阅故纸堆。对江津融媒采编团队来说,这场报道既是 “硬仗”,更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三支小分队跑了30多天:
靠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委、白沙镇等单位搭把手,听党史专家钟治德老师讲史料细节,从20余处抗战遗址中,对15处进行了重点深入地报道。
▲党史专家钟治德为本次全媒体主题报道提供了大量资料
队员们的较真藏在细节里:
清晨五点多扛设备抢天光,高温天拍得汗水湿透衣服也不喊停;经费紧请不起演员,导演、摄像、主持人就自己客串,一人顶好几岗。
也正因这份较真,每处地标都“活”了:
在原国立中央图书馆遗址,似见护书人坚毅的背影;
在原重庆女子师范学校遗址,似闻学子救亡图存的呐喊;
在高洞电站,似触夏仲实等志士 “共赴国难” 的热血
—— 每一步,都是对抗战精神的再洗礼。
|“每一处地标,都不只是景点,而是历史的见证者。”从 “纸面” 到 “人心”:让历史可触可感
“抽象的历史怎么打动人?” 这次报道的答案是:用细节搭场景,用人物传温度。记者以 “第一视角” 带大家走现场:
▲江津融媒体中心记者实地采访
张爷庙:曾是女子中学,后来成了战时医院。青石板路上,像还留着学子奔跑的痕迹;庙角里,似有伤员康复的低语。
高洞电站(驴子溪畔):听 “物资缺就四处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故事,再看如今仍运转的机器,当年建设者的坚守一下子具体了。
朱家洋房:馆长深情讲述,“平民教育实验”的光、师生捐 320 余万元支援抗战的热血,都成了看得见的记忆。
▲导演、摄像、主持人客串微纪录片,一人顶好几岗。
不只是场景,更挖英雄的 “人性光辉”:
王政平投笔从戎的决绝,冯玉祥将军募捐的热忱,普通百姓支援抗战的质朴……
当专家解读、老人追忆、路人感动掺在一起,历史不再是纸上字,而是能暖到心头的共鸣。
▲主创团队在丰都采访重庆大学赵有声教授(国立女师学生滕耀云之子)
|“我们不只是讲故事,更是把‘人’重新请回历史中央。”500余万次曝光:让抗战精神 “破圈” 传播
为让更多人听见津沙故事,报道走 “移动优先”,用 “1+N+1” 模式 覆盖全场景:
1条视频短片当核心,N个平台(微信、短视频、海报)扩散,1个专题整合所有内容。
不同形式戳中不同人:
3条微纪录片:采用“遗址实拍+历史回溯”双线叙事,加演员演绎、史料动画,播放超37万,1万人点赞转发;
微信图文:配短视频、广播音频、报纸电子版,文字+声音+画面,满足不同阅读习惯;
手绘漫画《山河新语》:对比朝天咀码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今昔,从 “救亡图存” 到 “国泰民安”,看得人心里一热;
H5《时光漂流瓶》:15.8万人参与“捞历史故事”,1.5万人转发传敬意。
全网500余万次曝光,让津沙抗战记忆真的 “破圈”,走进了更多人心里,真正实现“让历史年轻人愿意看、愿意转”。
这场30多天的采访,不只是一次报道,更是 “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它让津沙文化区的光辉被重新看见,让抗战精神在沉浸式体验里代代传。
要知道,铭记历史从不是为了回头看,而是从先辈的坚守里攒力量——历史,从未真正离开;精神,仍在江津血脉中流淌。
记者:郑江黎
编辑:李婉龄 实习编辑:杨新怡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袁孝椿
总编辑:黄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来源:沔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