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说之前有个办公APP吧,本来想靠加功能吸引用户,一下塞了十多个效率模块,结果呢?咱们用户打开后根本找不到北,操作太复杂,没几天就都卸载了。
现在打开手机应用商店,你会发现同类APP长得都跟双胞胎似的,功能差不多,界面也没差多少。
就说之前有个办公APP吧,本来想靠加功能吸引用户,一下塞了十多个效率模块,结果呢?咱们用户打开后根本找不到北,操作太复杂,没几天就都卸载了。
说实话,现在做产品光靠“解决痛点”真不够了,你得搞懂用户在具体场景里到底需要啥,这才是能站住脚的关键。
为啥很多产品有技术、有数据,最后还是不行?我觉得问题出在对用户的理解太浅了。
很多团队做用户洞察,就停在画个“25-35岁都市白领”的画像,再写句“需要提升效率”的痛点,然后就照着这俩点堆功能。
本来想这样能覆盖更多用户,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同样是“提升效率”,白领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和在嘈杂的地铁上,想要的工具能一样吗?前者可能需要复杂的表格功能,后者只想要个能快速记笔记的按钮,这种标签化的理解,根本抓不住真实需求。
既然光靠用户画像和痛点分析不管用,那到底该怎么找用户的真实诉求呢?其实答案就在“场景”里。
有个公式说得挺明白:用户场景需求=用户需求(为啥要做)+特定场景(啥时候、在哪儿、做啥、咋做)。
就像“用户要沟通”是个笼统需求,但“项目经理在地铁里,单手拿手机,得赶紧跟团队确认项目到期细节”,这就是具体场景了。
前者能催生出一堆通讯软件,后者却能做出“语音转文字快发”“常用回复模板”这种超实用的功能,用户一用就知道“这玩意儿懂我”。
小红书在这方面就做得特聪明,它没瞎加花里胡哨的功能,就盯着咱们通勤时刷手机的场景,地铁里信号不稳,时间又碎,所以它优化了短视频自动播放,还加了15秒内容摘要。
用户不用手动点播放,扫一眼摘要就知道内容值不值得看,用着特顺手。
老实讲,这种盯着具体场景做优化的思路,比堆十个没用的功能管用多了。
要做场景化需求,还得会“挖细节”,不能只看用户点了啥按钮,得还原他做一件事的整个过程,包括他在哪一步犹豫了,哪一步觉得烦了。
就说点外卖吧,从“想吃饭”到“收到餐”,用户得选店、选菜、填地址、等配送,每一步都有机会优化。
比如美团外卖做“深夜食堂”,就发现半夜加班的人点外卖,不光想填饱肚子,还想快点吃到热的,还怕麻烦选餐具。
所以它加了“热食保温提示”,还默认勾选“无需餐具”,一下就戳中了这个场景里的情感需求,你看,连用户没说出口的顾虑都想到了,能不受欢迎吗?
搞懂了场景需求,接下来就得验证这需求到底靠不靠谱,这时候就得提MVP了。
但很多团队做MVP都走偏了,以为少放几个功能就是MVP,把它做成了“功能不全的半成品”。
之前有个社交APP,MVP里又有聊天、又有朋友圈、还有直播,看起来啥都有,结果上线后没人用,它根本没搞清楚,自己要验证的核心场景到底是啥。
其实MVP的本质,是用最少的成本,验证一个核心场景能不能走通。
就像早期滴滴,它的MVP特简单,没积分系统,也没多种车型,就验证“大雪天用户打不到车,能不能用手机发单,司机愿不愿意接”。
只要这个闭环能跑通,就说明这个场景需求是真的,后面再加功能也不迟。
拼多多早期也一样,就盯着“下沉市场家庭主妇拼团买菜”这个场景,MVP里只有“拼团下单+低价发货”,结果用户复购率特别高,这就证明需求找对了。
验证需求的时候,还得分清啥是真需求,啥是伪需求。
真需求的标准很简单:在某个场景里,用户不用你的产品就不行,而且只认你家的。
比如菜鸟驿站,知道上班族白天不在家,取不了快递,所以它延长了下班时间,还加了取件码定位,用户下班顺路就能取,别的快递点没这服务,所以大家都选它。
但伪需求就不一样了,有的团队先想出个“AR试衣”的功能,再去找“用户买衣服”的场景,硬凑在一起,用户根本不买账,你想啊,谁买件T恤还得用AR试半天?这不麻烦嘛。
运营在这时候也很关键,不能光靠数据看需求,得把产品扔到真实场景里,看用户会不会真的用,会不会愿意花钱。
抖音搞“挑战赛”就是个好例子,它把“拍短视频”和“跟朋友互动”的场景结合起来,比如“闺蜜合拍”,用户愿意参与,还会主动分享,参与量都过十亿了,这就说明“用户愿意主动创作分享”是真需求。
要是光在办公室想“用户可能喜欢拍视频”,没放到真实场景里验证,根本不知道这需求靠不靠谱。
搞定了MVP验证和真需求辨别,产品算是站稳了脚,但想让用户一直跟着你,还得往更深了做,占领用户的心智。
这可不是说让用户“能用”就行,而是让他一遇到某个场景,第一反应就是你的产品。
比如打车,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滴滴;想记录运动,就想到Keep,Keep能做到这一点,靠的不只是记步数的功能。
它做了个“跑步海报生成”的功能,用户跑完步,能生成带自己运动数据的海报,发朋友圈特别有面子。
老实讲,这一下就抓住了用户的心理,不光是运动,还想展示自己的自律。
所以很多用户就算不跑步,也会打开Keep看看,因为它已经成了“自律”的象征,这种情感认同,比单纯的工具属性牢固多了。
要做到心智占领,还得会“嵌入用户的生活”。不能让用户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你,得让你的产品融入他的日常流程。
比如企业微信,它能和微信互通消息,上班族在微信上收到同事的消息,不用切换APP就能回复,还能直接传文件。
这一下就解决了“跨平台传文件”的麻烦,很多公司都用它,2025年的时候企业渗透率特别高,你看,它不是硬生生让用户用,而是变成了用户工作中的一部分,想不用都难。
不过也要注意,不能盯着一个场景不放,得跟着用户需求变。
微信就是个好例子,它一开始是做社交的,后来加了微信支付、企业微信,覆盖了支付、办公的场景。
要是它一直只做社交,现在可能早就被其他APP超过了。
还有星巴克,它不只是卖咖啡,还打造了“第三空间”,你想找个地方和朋友聊天,或者安静办公,第一想到的就是星巴克,愿意为这个环境多花钱。
这就是场景化做到极致的样子:你的产品,变成了用户生活里“理所当然”的存在。
说到底,做产品的本质还是服务人,而人的需求永远和具体场景绑在一起。
别再迷信那些静态的用户画像,也别再堆没用的功能了。
不如多花点时间,去看看用户在真实场景里到底遇到了啥麻烦,比如去地铁里看看大家怎么用手机,去办公室看看大家怎么办公。
搞清楚这些,再用MVP验证,最后慢慢占领用户心智,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未来的产品竞争,比的不是谁功能多,而是谁更懂用户的场景,谁懂场景,谁就赢了。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