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坚守寂寞到诺奖加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0:10 2

摘要:当卡塔林·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共同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很多人说,考里科是这一届诺奖得主中最为励志的。考里科也是继屠呦呦之后,120多年来第13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x0a\x0a1955年,考里科出生在一个匈牙利小镇,父亲是屠

当卡塔林·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共同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很多人说,考里科是这一届诺奖得主中最为励志的。考里科也是继屠呦呦之后,120多年来第13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x0a\x0a1955年,考里科出生在一个匈牙利小镇,父亲是屠夫,她常常在家里的肉铺帮忙,从父亲的“解剖”工作中第一次体会到生物学的奥秘,也在心中埋下了成为科学家的种子。后来,她考入塞格德大学,1982年博士毕业。那一年,她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并不“讨巧”的决定:将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x0a\x0a可mRNA研究并不热门。它看似遥远、基础、不切实际,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应用成果。正因如此,她的学术之路几乎一路坎坷:她屡次被解雇、被降职、申请不到经费、没有固定实验室……甚至一度从研究助理教授被降为“高级研究员”。\x0a\x0a可以说,从二十多岁起,她整整坐了四十多年的“冷板凳”。\x0a\x0a但她没有放弃。\x0a\x0a正是这份坚守,使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德鲁·韦斯曼。他们埋首实验室,日复一日地重复、试错,终于在2005年发表关键论文,揭示了mRNA核苷修饰能有效降低免疫原性——这一发现为后来mRNA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石。\x0a\x0a考里科四十多年的寂寞长跑,正是基础研究最真实的缩影——它往往没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却是一切技术创新的源头。这份对基础科研的坚守,深深触动了西湖大学创校荣誉董事邓晓峰伉俪,促成他们在西湖大学捐赠设立“峰颖学术发展基金”,旨在鼓励从事基础或前沿研究的青年学者。\x0a\x0a✨️这些年轻学者的研究或许冷门、前沿、风险高,但可能蕴含着重大突破,就像一颗颗饱含可能性的种子。考里科说:“种子是潜力,是承诺,是寄托;种子决定未来是荒凉还是丰沛。” 西湖大学希望青年学者心无旁骛地播下属于他们自己的“种子”,静待花开。

来源:译林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