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便捷、吃得安心、生活便利→这是在重庆的美好生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20:02 1

摘要:9月28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成效。

9月28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市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成效。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曾菁华 市国资委主任

刘嘉熠 市国资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李仕川 市地产集团董事长

石继东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董事长

杨秀明 重庆银行董事长

刘 波 市农投集团董事长

主持人

何 涯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重庆公共交通不仅“通达全城”

更能“乐享途中”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董事长石继东介绍,“十四五”以来,重庆交通开投集团聚焦市民与游客出行需求,突出“安全、便捷、绿色、优质、高效”的发展导向,从四方面推动公共交通服务迭代升级:

深化投资建设,扩大服务范围,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5年累计投入近2000亿元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轨道线网从9条177个站点拓展到13条271个站点,建成运营了江跳线、璧铜线两条市郊铁路,公交线网从672条、2704公里拓展至795条、3488公里,把“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变为“家门口上车”的便利。

突出便民惠民,优化服务供给,精准响应民生期待。

轨道站点50米内公交换乘覆盖率达84%,让“轨道通全城、公交到家门”不再是一句口号;践行“列车不到站、公交不收班”的服务承诺,在国庆节、跨年夜等重大节假日提供延时运营服务。

创新推出“响应公交”,老百姓手机预约,就近等候;同时开设“小巷公交”“爱心预约”等,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要;推出半山小巴、观光巴士等产品业态,串联热门景点,让游客“一线通达、畅游山城”。

升级枢纽站场,提升服务能级,主动对接民生需求。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成功打造沙坪坝枢纽金沙天街等综合服务体,打造李子坝轨道穿楼、动物园熊猫主题、幸福广场廉洁主题等车站。在江北国际机场T3航站楼、重庆北站南广场等交通枢纽站点推出行李“存寄取”一站式服务,在多个轨道站点设置纳凉区、开设“轨道市集”,让站场融入生活圈,把站场变为可休息、可购物、可就业的暖心驿站,让出行成为一种生活体验。

重庆江北机场T3B航站楼效果图。

坚持科技赋能,打造智慧交通,有效化解民生难题。

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打造了“畅行重庆”小程序,向市民免费公开17项公共交通信息,在家就能规划好出行路线。建成投用智能调度系统,高峰期公交平均候车时间压缩至8.3分钟,轨道最小发车间隔优化至2分30秒,努力让每位乘客“少等候、准点达”。

未来,重庆公共交通不仅“通达全城”,更能“乐享途中”,真正成为市民依赖、游客称赞的出行保障线、流动风景线。

聚焦四大体系

做强“渝字号”农食品

市农投集团董事长刘波介绍,“十四五”时期,市农投集团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主题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做强做优乳业、油脂等主导产业,持续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坚持聚焦主业,做实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不断优化资本布局,在有序退出非主业的同时,向主业增资16.27亿元。2024年底,与重庆粮食集团战略性重组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乳、油、肉三大主导产业”“渔、米、蛋等优势产业”和“种子、茶叶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十四五”时期,建成了一批智慧生态牧场、智慧生态种猪场、优质油菜籽加工厂、智能化蛋鸡养殖场、有机稻米种植基地,乳制品、食用油、猪肉、大米、鱼类等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让老百姓餐桌上有了更多绿色健康的农食品。

坚持质量第一,守牢食品安全这条“生命线”。深入实施食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全力保障从田间、牧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在乳业板块构建起覆盖奶源、加工、物流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生乳指标远超欧盟标准。在食用油方面,通过“一瓶一码”实现了全流程精准追溯,让老百姓吃上“放心油”。从生猪养殖到屠宰,全面实行执法部门驻场检疫和专业机构质量检测的“双保险”,确保每块猪肉新鲜安全。

坚持市场优先,打好品牌建设这套“组合拳”。加快产品创新,“重庆牛奶场4.0”“潼南小榨菜籽油”等新品爆品持续畅销市场。发挥母子品牌体系矩阵化优势,做靓“天友”“红蜻蜓”两张金字招牌,加快建设一流知名品牌。实施乳品、粮油、茶叶等产品门店互进、同台售卖,老百姓走进我们的店,就能买到“天友”的奶、“红蜻蜓”的油、“人和”的米、“云岭”的茶,让重庆农投的奶香、油香、米香、茶香——香飘万家。

下一步,市农投集团将始终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聚焦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品牌体系、治理体系持续发力,奋力打造“渝字号”一流大型农食品企业旗舰。

老建筑焕新+闲置房盘活

让国有资产服务群众日常

市地产集团董事长李仕川介绍,“十四五”期间,市地产集团围绕打造高品质生活圈推进城市开发建设,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着力推进城市片区开发,完善城市功能。5年来,累计投入257亿元,完成中央公园、照母山、大学城等片区开发约8000亩,完善城市道路、管网、公园等基础设施,建成投用重庆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人民医院等民生项目,让群众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

着力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保障群众出行。5年来,累计投入296亿元,建成投用椿萱大道、甘悦大道等14条城市快速路、次支路113条,连通“断头路”53条,通车134公里,畅通了“微循环”,方便了群众“最后一公里”出行。

着力盘活存量资产,方便群众生活。活化利用唐式遵公馆等历史建筑,建设运营洋河6号、照母山体育中心等场馆15万平方米,盘活闲置房屋建设运营长租公寓5700间,引进体育健身、康养餐饮、文创休闲等业态,让国有资产服务群众生活。利用“插花地”“边角地”等建成投用捷充站554座、充电桩7653个,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为爱车充电。

着力打造品牌体系,提供优质服务。立足主责主业,拓展市场化业务,打造了“渝地系”品牌,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服务,比如,“远见”运营开埠遗址公园、百草湖乡等网红打卡点;“康田物业”引入康养托幼、社区商业等业态,满足业主多样化的生活需求,“重庆绿能”开发“渝易充”APP,手机上一点,全城找桩,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满电出行;“勘规数智”研发20余个应用产品,提供“一屏看房”“一键报修”等智能服务,“渝地系”品牌让大家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充得省心。

下一步,市地产集团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更好担当国企责任,充分发挥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主力军作用,争做“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建设者、创造者、引领者。

深入田间地头服务群众近20万人次

用科技让群众“少跑腿”

重庆银行董事长杨秀明介绍,重庆银行是地方金融国企,更是重庆人民自己的银行。重庆银行始终坚持回归本源、助力实体、服务为民的工作理念,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品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心相伴 共成长”。重点做到三个聚焦、三个提升:

重庆银行董事长杨秀明回答记者提问。

聚焦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提升服务温度。

坚持“保本微利”发展普惠业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利率下降幅度超30%,无还本续贷占比达26%、提升1倍。在营业网点开设“重银驿家”,让户外劳动者累了可歇脚、渴了能喝水、手机能充电。

全面配备适老及无障碍服务设施,推出手机银行适老化关爱版,为行动不便、罹患疾病的居民上门提供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的品质和温情,浇灌巴渝城乡每个角落。

聚焦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提升服务速度。

与西部7省10家银行开展“柜面互通”,企业和居民可在超过2600家网点,就近、免费办理跨行现金存取款和异地缴税业务。按年滚动实施数字化重点项目,用金融科技架起“便民连心桥”。

对客服务流程、智能授权审核效率大幅优化提升,线上个人消费贷款实现“秒批”、经营类贷款最快10分钟内可放款,外币结售汇“一键”办理。依托移动设备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三农”群众近20万人次,“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金融新生态。

聚焦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提升服务深度。

实施财富管理,丰富“幸福存”等产品“货架”,让居民收益更高,增加财产性收入。针对重点领域融资难这一痛点,探索推出信用贷款、知识产权、经营权、生态价值质押等轻抵押、重信用融资模式,让各类市场主体融资更畅、惠及更广,科技企业信用贷款占比提高到近30%,服务企业重点技改项目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提升近50%和30%,绿色、涉农、民营贷款等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今年7月末,集团总资产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首家万亿“A+H”股上市城商行,西部第2家万亿城商行,资产质量持续提升。下一步,重庆银行将立足万亿起点再出发,以更优服务全力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切实扛起地方金融国企、万亿城商行的使命担当。

何涯主持新闻发布会。

来源:重庆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