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秋收的时候,为何总有人坚持要自己掰 ,两个原因让人深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9:04 1

摘要:眼瞅着地里的玉米杆儿都黄透了,穗子垂得耷拉着脑袋,玉米粒儿一掐就冒白浆——这就是咱农村人最盼的秋收时候到了。现在村里收玉米,早不是前些年那样全家老小齐上阵了,村口王三哥家去年就雇了收割机,轰隆隆开过去,玉米棒直接进斗,秸秆还能粉碎还田,一天功夫十亩地就收完了,

眼瞅着地里的玉米杆儿都黄透了,穗子垂得耷拉着脑袋,玉米粒儿一掐就冒白浆——这就是咱农村人最盼的秋收时候到了。现在村里收玉米,早不是前些年那样全家老小齐上阵了,村口王三哥家去年就雇了收割机,轰隆隆开过去,玉米棒直接进斗,秸秆还能粉碎还田,一天功夫十亩地就收完了,省事儿得很。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人,像我家隔壁的李婶、村东头的张大爷,宁愿顶着大太阳,蹲在地里一棵一棵自己掰玉米,劝都劝不动。

有人说这是“老顽固”,放着轻快活儿不干,偏要遭这份罪。前几天我帮李婶掰玉米,蹲在地里跟她唠嗑,她手里的活儿没停,玉米皮一撕,黄澄澄的棒子就扔到身后的筐里,额头上的汗珠子砸在干硬的土坷垃上,瞬间就没影了。她叹口气说:“不是不想用机器,你看这地里的玉米,有的长在垄边上,有的穗子长得矮,机器一过来,要么漏了没收着,要么就把玉米棒压碎了,掉在地里捡都不好捡。”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果然,地埂边几棵玉米穗子藏在秸秆中间,要是收割机过,真未必能扫到;还有几棵因为夏天雨水少,长得矮,穗子离地面近,机器轱辘一压,棒子就碎了半截。

李婶说的这事儿,咱农村人都懂。机器收玉米是快,但“粗手粗脚”的,尤其是那些地块不规整、要么窄要么弯的地,或者玉米长得高矮不齐的,机器一过准得漏。去年村西头的赵叔,图省事用了收割机,收完看着地里干净,结果过了半个月去地里翻地,居然捡出了一麻袋漏下的玉米棒——有的是藏在秸秆底下,有的是机器没抓牢掉了的。赵叔心疼得直拍大腿:“这都是实打实的粮食啊,一颗玉米粒儿都是咱春天点种、夏天浇水施肥伺候出来的,漏在地里烂了,比丢了钱还难受!”自己掰就不一样了,眼睛瞅得准,手掰得稳,不管是垄边的、矮棵的,哪怕是藏在叶子底下的小穗子,都能一个个捡出来,一颗都不浪费。咱农民过日子,最讲究的就是“颗粒归仓”,这不是小气,是从骨子里把粮食当宝贝——毕竟春天播种时弯腰点种,夏天顶着正午的日头浇地、打药,哪一步不是受累过来的?自己掰着玉米,心里才踏实,知道这一季的辛苦没白搭,每一颗粮食都进了自家的仓。

除了怕浪费粮食,还有个原因,说出来可能年轻人不太理解,但咱上了岁数的农村人都懂——自己掰玉米,是舍不得那点“念想”,是放不下地里的活儿。张大爷今年都七十多了,儿子在城里买了房,让他搬过去享清福,可每到秋收,他都得回村里,自己掰那两亩玉米。儿子怕他累着,说雇人收,张大爷死活不同意:“这两亩地是我跟你妈年轻时一起开的荒,当年石头多,我俩一筐一筐往外挑,才整成了能种玉米的地。现在你妈不在了,我自己掰着玉米,就像跟她一起干活儿似的,心里热乎。”

去年秋收,我看见张大爷蹲在地里,掰一会儿就停下来,用袖子擦把汗,摸一摸玉米杆儿,嘴里还念叨着啥。后来才知道,他是在跟地里的庄稼“说话”——哪棵玉米长得壮,是因为今年雨水勤;哪棵结的穗子小,是因为春天遭了虫。这些事儿,年轻人不放在心上,可在张大爷眼里,每一棵玉米都是有感情的,是他过日子的盼头。他说:“不是我非要遭这份罪,是我离不开这地,离不开这玉米。自己掰着玉米,听着玉米皮撕开的‘哗啦’声,闻着地里的土味儿,才觉得自己还是个农民,心里踏实。”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自己掰玉米了,觉得又累又慢,不如机器省事。可咱不能说他们错,毕竟时代不一样了,机器确实能省不少力。但那些坚持自己掰玉米的人,也不是“老古董”——他们怕的不是累,是怕浪费了自己辛苦种出来的粮食,是放不下对土地、对庄稼的那份感情。

昨天傍晚,我路过李婶家的地头,看见她背着半筐玉米往家走,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筐里的玉米棒金灿灿的,晃得人眼晕。她看见我,笑着说:“再掰两天就完了,今年的玉米瓷实,能多磨两袋面,给城里的孙子寄过去。”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们坚持自己掰玉米,掰的不只是玉米,是对粮食的敬畏,是对土地的牵挂,是咱农民最实在、最朴素的过日子的道理——这份道理,不管到啥时候,都值得咱记着。

来源:阿从看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