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发了条长消息和朋友分享趣事,对方只回:“嗯。” 你立刻反复检查之前的对话并产生自我怀疑:“我是不是说错话了?他是不是烦我了? 你点开他朋友圈,发现他刚给别人点赞,却已读不回你,结果你删掉对话框,决定“冷处理”,但心里已经上演了绝交大戏。
提起“高敏感”这一词汇,你会想到什么?
下面让我们进入两个场景
场景一:
你发了条长消息和朋友分享趣事,对方只回:“嗯。” 你立刻反复检查之前的对话并产生自我怀疑:“我是不是说错话了?他是不是烦我了? 你点开他朋友圈,发现他刚给别人点赞,却已读不回你,结果你删掉对话框,决定“冷处理”,但心里已经上演了绝交大戏。
场景二:领导突然发消息:“明天有空吗?聊聊。” 你瞬间复盘最近所有工作:“难道是我工作上有什么不好?又或者说昨天开会沉默显得不积极?你立刻连夜修改简历,甚至查了劳动法赔偿条款。结果第二天领导只是问:“你觉得团建去哪比较好?”
上述的场景是否让你对高敏感特质有一定思考呢?
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近今天的主题——你所不了解的“高敏感特质”
重新认识“高敏感”
1997年由心理学家Elaine Aron博士首次提出这一概念:高敏感人群是指神经系统在基因层面具有更深层次处理感官和情绪信息能力的个体。该特质由四个核心方面构成,缩写为D.O.E.S,全球约20%~30%的人天生具有这种特质。
根据Aron博士的研究,高敏感特质需同时具备以下四大维度:
D(Depth of processing):深度加工信息,表现为反复思考、权衡决策;
O(Overstimulation):易被过度刺激,如噪音、强光等环境因素引发不适;
E(Emotional reactivity & Empathy):情绪反应强烈且共情能力突出;
S(Sensitivity to Subtlety):对细微刺激(如气味、表情、语气)高度敏感。
高敏感人群的破局之道
从“对抗”到“接纳”
高敏感人群的自我接纳是释放潜能的关键。研究表明,敏感是先天神经特质,大脑处理信息更深更细致。接纳始于承认"这不是缺陷",用观察代替批判,如"我注意到噪音让我分神"而非自我指责。尝试每天记录敏感带来的优势,如敏锐的洞察力或强大的共情能力。Elaine Aron博士指出,当停止对抗特质,高敏感特质就会转化为优势。
学会建立自我边界
HSP容易被他人的情绪和环境刺激消耗,所以建立自我边界对于HSP保护能量、发挥优势尤为重要,笔者提供一些建立自我边界的方式供各位高敏感者参考。
1. 学会说“不”:用温和但坚定的语言表达需求,如“我需要独处时间”或“这个话题我不参与”,从小事开始练习拒绝。
2. 区分责任,避免过度共情:不承担他人情绪,保持“同情有度,拯救无效”的心态。
3. 选择性屏蔽信息:设定“信息斋戒日”,只关注与目标相关的内容,减少无关消耗。
4. 创造隔离空间:在社交中预设“安全出口”(如提前离场),或通过短暂独处、散步恢复能量。
正确运用“敏感雷达”,利用高敏感特质为自我赋能
高敏感特质能放大感知,但认知决定其影响方向。作为精神科医务工作者,高敏感赋予我们强大的共情力、细节觉察力和情绪感知力。这些能力让我们精准捕捉患者病情变化,通过细微表现及时干预;同时,以共情力给予抑郁患者温暖支持。关键在于调整认知,避免非黑即白的判断,将敏感特质导向积极解读。善用这一天赋,就能把“高敏感”从负担转化为职业利器,真正驾驭好这把双刃剑。
如果你也是一名高敏感者,请记住:
我们不必强迫自己“变迟钝”,而是要学会“选择性聚焦”。我们不是“想太多”,而是“感受得更深”。
高敏感是种天赋,当我们接纳自己的天赋,并用科学方法驾驭它时,敏感终将成为照亮生活的光。愿我们既能细腻地感知世界,亦能温柔地守护自己。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