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关税″过山车″与中国大豆″冷战″的双重冲击:2025粮食贸易对农业的潜在影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7:47 1

摘要:2025年,本该是全球粮食贸易的″丰收之年″。根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的最新预测,2025/26营销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4.12亿吨,较上年增长3%,其中玉米和小麦产量领涨。 美国农业部(USDA)也预计全球粗粮贸易将扩张,主要得益于美国和乌克

薛智昂

Vice General Manager

AgroPages 世界农化网

--中国从美进口大豆锐减51%

--粮食贸易碎片化不可逆

--美国农场破产率不断上升

--丰收年却变得危机重重

2025年,本该是全球粮食贸易的″丰收之年″。根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的最新预测,2025/26营销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4.12亿吨,较上年增长3%,其中玉米和小麦产量领涨。 美国农业部(USDA)也预计全球粗粮贸易将扩张,主要得益于美国和乌克兰的出口增加。 然而,地缘政治的″黑天鹅″事件频发:9月22日,阿根廷政府极端性地宣布临时取消谷物出口关税,直至10月31日;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自5月起大幅减少从美国采购大豆,转而加码巴西进口。 这些突发变局,不仅搅动了短期市场价格,更暴露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大豆为典型案例,本文剖析中美采购落差的根源、全球影响,并提出观点与预判:2025年粮食贸易正从″全球化″转向″碎片化″。

阿根廷关税″过山车″:短期刺激,长期隐忧

阿根廷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生产国,其出口政策变动堪称2025年粮食贸易的最大″地震″。9月22日,阿根廷总统米莱(Javier Milei)政府通过第682/2025号法令,临时将大豆、玉米、小麦及其副产品(如生物柴油)的出口关税从25%-31%降至零,同时豁免牛肉和禽肉关税,直至10月31日。 这一″极端″举措的动机显而易见:阿根廷正深陷外汇短缺泥潭,急需通过农产品出口″吸金″美元,以稳定比索汇率并支持国内经济改革。 据路透社报道,此举预计将为阿根廷带来数十亿美元的外汇流入。

然而,这一政策如″昙花一现″。仅三天后,即9月25日,阿根廷政府宣布恢复出口关税,理由是″已实现初步外汇目标″,并强调肉类豁免将延续至10月底。 这一″过山车″式调整引发市场剧震:公告当日晚,大豆和玉米芝加哥期货价格应声下跌5%-7%,因投资者担忧阿根廷供应短期激增。 从数据看,阿根廷2025年上半年大豆出口已达1800万吨,占全球贸易的15%;零关税期虽短暂,却可能额外释放200-300万吨库存,挤压巴西和美国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放大中美大豆贸易的失衡。

中美大豆″冷战″:采购落差凸显,中国转向巴西,美国农场″血亏″

以大豆为案例,中美贸易摩擦的″冰点″效应最为直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其采购转向堪称2025年粮食贸易的″分水岭″。根据中国海关总署(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of China)官方数据,2025年1-7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4226万吨,同比增长25%,创下同期新高;与之形成鲜明落差的是,从美国进口仅1657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51%,几乎腰斩。 这一数据落差——巴西进口量是美国的2.55倍——直接源于特朗普政府加征的报复性关税,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采购复苏″取决于关税移除″,否则将维持高关税壁垒(整体税率达34%,包括20%报复关税+增值税)。 美国农业部(USDA)外销销售数据进一步证实,自5月以来,中国未再从美国采购大豆,凸显贸易壁垒的″零和″效应。

全年展望更显严峻:USDA预测,2025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价值将从2024年的128亿美元大幅下滑至约60亿美元,损失近半壁江山。 这一僵局对美国农场主打击沉重。纽约时报报道,中西部农场主如伊利诺伊州的2300英亩大豆田,2025年预计损失20万美元收入,许多人被迫转向玉米或牲畜养殖。更雪上加霜的是,阿根廷零关税期恰逢中国采购高峰,中国已下单至少10船阿根廷大豆,进一步蚕食美国份额。 中国策略清晰:通过巴西和新兴供应商(如阿根廷)实现″去美元化″进口,确保饲料供应稳定。

全球影响:价格波动加剧,供应链重塑

两大事件交织,以大豆为代表的2025年全球粮食贸易格局正加速重塑。首先,价格端承压:阿根廷短暂″放水″叠加中国对美″买家罢工″,芝加哥大豆期货已跌至10年低点(约9.5美元/蒲式耳),玉米和小麦亦下探5%。 其次,供应端碎片化:巴西大豆出口预计全年达1亿吨,创纪录,但物流瓶颈(如巴拿马运河干旱)可能推高运费20%。 乌克兰谷物出口虽恢复,但黑海航道风险犹存。 整体而言,OECD-FAO展望显示,2025-2034年粮食贸易将增长,但份额将从美国(玉米出口大国)向南美倾斜,大豆贸易的″巴西化″将成为主流。

观点:地缘政治风险侵蚀粮食全球化

这些事件并非孤立,而是地缘政治″毒药″的集中爆发。阿根廷的″极端″关税游戏,暴露了发展中国家在外汇压力下的政策″赌博″——短期提振出口,却放大全球价格波动这些事件并非孤立,而是地缘政治风险的集中爆发。以大豆为例,阿根廷的″极端″关税游戏,暴露了发展中国家在外汇压力下的政策″赌博″——短期提振出口,却放大全球价格波动,伤害小农和消费者。 中美″冷战″则更深层:粮食本应是″贸易避风港″,却沦为关税战场。 2025年粮食贸易的潜在教训是: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风险巨大。发达国家应强化多边机制;进口国如中国需深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分散风险。否则,气候变暖与贸易壁垒的双重夹击,将让″丰收年″变的危机重重。

预判:短期反弹,中长期碎片化加剧

展望未来,短期(10-12月)市场或现反弹:阿根廷关税恢复将收紧供应,大豆价格可能回升至10.5美元/蒲式耳;中国若在11月中美峰会前″松口″,美国出口或小幅复苏。 但中长期(2026年),贸易碎片化不可逆:全球谷物贸易增长2%(达4.3亿吨),但区域化趋势加强——南美份额升至40%,美国玉米出口转向欧盟和东南亚,大豆对华依赖或降至10%以下。 若中美关税战延续,美国农场破产率或升10%;反之,协议重启可注入500亿美元贸易红利。最终,2025年的″双重冲击″将加速″粮食主权″浪潮,各国或加大本土粮食生产投资,全球贸易从″一体化″向″多极化″转型。

来源:世界农化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