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内核”遇见“青春表达”,江南民歌的传承创新依然在路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9:36 1

摘要:“啥鸟飞来节节高?啥鸟飞来像剪刀?”“绣起来哎呀!第一绣要绣啥?要绣天上明月亮呀明月亮。”......由《啥鸟飞来节节高》《绣荷包》《搭凉棚》《小九连环》一组鞠秀芳改编歌曲串联的《江南组曲》联唱拉开了长三角江南民歌优秀节目展演的序幕。

“啥鸟飞来节节高?啥鸟飞来像剪刀?”“绣起来哎呀!第一绣要绣啥?要绣天上明月亮呀明月亮。”......由《啥鸟飞来节节高》《绣荷包》《搭凉棚》《小九连环》一组鞠秀芳改编歌曲串联的《江南组曲》联唱拉开了长三角江南民歌优秀节目展演的序幕。

9月27日晚,“民歌·上海”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颁奖暨长三角江南民歌优秀节目展演在青浦朱家角市民广场体育公园举行。参赛选手中既有坚守原生态唱腔的老者,也有以现代编曲重构传统的青年音乐人,共同构成了江南民歌的“代际对话”。大赛通过复赛和决赛共决出15个演绎奖,展演则通过三大篇章串联多元艺术盛宴,更以融合版《茉莉花》等曲目压轴,打造一场跨越山海、融汇古今的民歌文化盛典。

什么样的歌曲“最江南”?

“啥花开勒床当中?啥花开勒踏板上?被单花开勒床当中,鞋头花开勒踏板上。”五位年轻人“你来唱我来和”,伴着“时尚”的音乐旋律,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展演上新编民歌《问花名》惊艳了观众。

质朴的嗓音打动人心,合唱和轮唱的多种变换突出了人声的层次张力与表现力,使这首经典田山歌焕发出现代气质。这就是本届江南民歌大赛“最江南”演绎大奖的获奖歌曲,不过展演上演唱的歌曲已是经过著名音乐人彭程为他们改编之后演绎的,成为展演上最大的亮点。

演唱者平均年龄35岁,他们都来自朱家角镇,是从平日镇里的各项群众活动中挑选出来的,里面有青年业余流行歌手、横江村村干部、朱家角选手的上海城市推荐官,还有青年键盘手。

在决赛舞台上,他们就大胆跳出传统演唱框架,重新编创,“老调新唱”赢得广泛共鸣,最终以鲜明的创意和感染力征服了观众与评委,也给了评委彭程老师启发,触动他为他们改编歌曲的激情。

据青浦朱家角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副主任蔡睿介绍,他们举办了青浦田山歌的培训班,邀请群文活动和比赛中发现的年轻人来学习,请传承人来教他们唱山歌,这五个男生就是从培训班中选出来的。

五人之中只有一人识谱,“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声乐训练,都是声乐爱好者,自然而然的演唱,反而能唱出自己的味道。”抒情女高音、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声乐指导宋频平认为。“没有什么比年轻人自己演绎的民歌能更好地俘获年轻人的心。”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党总支书记、评委曾敏感慨。

女声三重唱《闻香识故乡》、女声独唱《永远的江南》等获奖江南风创作歌曲也在展演上响起,水韵江南,吴音婉转入画来。

展演还邀请上海评弹团新生代丽调传人、一级评弹演员陆锦花演唱评弹《声声慢》,阿卡贝拉人声乐团演唱阿卡贝拉版《紫竹调》,跨界演绎、经典改编赋予传统旋律新活力。

表演者们把水乡的温婉、田间的质朴、生活的鲜活尽数融入歌声,让每一首曲目都成为了江南风情的生动注脚。

江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依然“在路上”

评委曾敏回忆第一届江南民歌大赛,“传统民歌让我们惊艳”,她尤记得张顺法老先生的崇明山歌。“张顺法接连参加了两届民歌大赛,去年过世,今年舞台上已经非常遗憾地看不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歌声了。”今年代表崇明来参赛的是他的弟弟,崇明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2岁的张品香和张顺法60岁的徒弟区级传承人王士菊。

崇明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质朴的歌词、婉转的曲调,传唱着当地百姓的生活与情感。两位传承人对唱的经典曲目《山歌好唱口难开》也凭借醇厚质朴的原生态唱腔将崇明山歌曲调的宛转悠扬与方言韵律的独特魅力展现,并荣获“江南风”演绎奖。

沈杰是松江新浜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决赛上他独唱了一首新浜叙事田山歌《庄大姐》选段,嗓音高亢、旋律起伏。这首歌入选《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展现了有别于文人墨客笔下描绘的另一个“江南”,充满地方风情和乡土味道,也折射出新浜地区民间田山歌灿烂悠久的历史。这次他也荣获了“江南风”演绎奖。

值得一提的是,44岁的沈杰却已经是新浜山歌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已经参加了三届民歌大赛。之所以一个人来演唱,是因为传唱人年纪都比较大了,有的声部已无法驾驭。

谈及传承,他表示,他们一直在进学校、进社区、进商圈,并希望以此为契机,培养新一代的传唱者。如今他们已完成《新浜山歌》(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成人(社区、老年)学校系列推荐用书)成人教材的编撰工作,里面除了文字和曲谱之外,还印有二维码可供扫码听歌;同时他还在积极“推动”家族传承,正在就读中央戏剧学院的儿子已经在他的教导下学会唱新编山歌《唱唱我伲农民幸福梦》。

27日的展演舞台上像这样的传承人一共有7位,他们的坚守让人敬佩,也成为江南民歌传承坚不可摧的基石。

期待成为江南民歌的“出海口”

展演还邀请了长三角和云南民歌歌者展现不同地域民歌的碰撞与共鸣,汇聚长三角青、吴、嘉三地的江南音韵与云南德宏的山野气息,呈现“山海相融、南北和鸣”的音乐图景。

“我唱渔歌么乱说多哎,蚌壳里摇船出太湖哎;我唱渔歌么乱说多哎,洞庭山捞么额田螺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带来的表演唱《君看一叶舟》是一首融合苏州“太湖渔歌”元素的表演唱。歌曲以国风r&b为风格基底,重构吴江太湖渔民邻水而生、以渔为乐的美好生活场景。

浙江省嘉善县文化馆带来的男女对唱《西塘曲》则演绎了烟雨长廊下,橹声灯影中,西塘如一轴千年水墨画卷在时光里舒展。一曲西塘是江南最温婉的注脚,青砖黛瓦枕水而眠,石桥弄堂写满故事。

咖啡由缅甸传入中国境内并在瑞丽生根发芽,如今德宏已然成为了全世界小粒咖啡的主产区之一。边疆人民爱咖啡,种咖啡,喝咖啡,百年来关于咖啡的故事一直在山寨边地传颂,云南德宏勐巴娜西乐团带来的歌曲《德宏咖啡故事》“白色的咖啡花,开在德宏的艳阳下。她比玫瑰更安静,曾满眼都是她。”优美的男声五重唱温暖而出。

评委韩斌坦言,上海民歌的源头比较杂,“我们在做好自身传承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上海‘出海口’的优势,做好更多江南民歌的海派包装和传播”。他鼓励江南民歌大赛进一步延伸至长三角地区,打响长三角江南民歌大赛品牌。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