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5日,已经进入今年立夏的节气。立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天气将会热起来。在往年燕子早就在屋檐下呢喃细语了,可今年立夏了,燕子却还不见踪影。立夏燕未归,是不是要有灾害?"立夏燕未归,天灾恐相随。"立夏燕不归,怕是要闹灾啊!"这话到底靠不靠谱?燕子不来,真会出啥
立夏燕未归,今年可能不是什么好年头!
5月5日,已经进入今年立夏的节气。立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天气将会热起来。在往年燕子早就在屋檐下呢喃细语了,可今年立夏了,燕子却还不见踪影。立夏燕未归,是不是要有灾害?"立夏燕未归,天灾恐相随。"立夏燕不归,怕是要闹灾啊!"这话到底靠不靠谱?燕子不来,真会出啥事儿吗?今年真的是个灾年,是个瞎年头吗?
这小燕子对温度极为敏感,民间称其为"活体温度计"。农谚有云:"燕子晚归,冷风催泪。"今年东北地区立夏时节仍寒风凛冽,民众甚至需穿羽绒服御寒。这种"倒春寒"现象极易导致春播作物冻伤,影响发芽率。更令人担忧的是,冷空气持续南下可能引发南方"烂秧雨",造成水稻减产。2018年类似气候曾导致华北小麦大面积倒伏,而今年燕子迟归或预示气候异常将再度重创农业。
立夏东北穿羽绒服
"立夏燕不至,百日见旱灾""燕窝空,水缸空"——这些农谚直指燕子缺席与干旱的关联。燕子择居时偏爱近水环境,若长期未归,可能反映湿地萎缩、水源减少。说明当前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加剧,我国南方已出现局部旱情。例如云南部分地区水库蓄水量同比减少40%,若干旱持续,不仅影响农作物灌溉,更可能引发人畜饮水困难。燕子作为生态链中的"水质监测员",它们的动向值得警惕。 "立夏燕不至,百日见旱灾"也就意味着东北地区今年可能要出现旱灾。
一只燕子日均捕虫可达千只,是名副其实的"农田卫士"。若"立夏燕不至”也就是说在立夏这个时节燕子还没能回归,那么燕子将会错过害虫孵化高峰期(如蝗虫、稻飞虱等),将导致虫害肆虐。2020年东非蝗灾便因气候异常导致天敌减少,最终酿成粮食危机。今年我国部分地区已报告草地贪夜蛾提前入侵,若缺乏燕子等天敌制衡,恐爆发区域性虫灾,威胁玉米、水稻等主粮安全。
"立夏燕未归,天灾恐相随"是自然预警还是杞人忧天?
尽管现代气象科技已能预测短期天气,但传统物候观察仍具参考价值。2019年德国学者发表研究证实:家燕抵达时间每推迟1周,当地谷物产量平均下降3%。我国农业农村部近期也提示需防范"极端天气与生物灾害叠加风险"。
立夏燕未归,是吉?还是凶呢?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我不是孔子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