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以急性发热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本
本期,我们荣幸邀请到武汉协和医院郑昕教授,围绕SFTS的早期抗病毒治疗分享专业见解。
一、认识SFTS——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临床特点:起病急、进展快、重症死亡率高
SFTS起病急,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重症患者可于发病两周内迅速发展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早期识别、及时干预至关重要!该病潜伏期为5-14天(人传人案例为6~9天),其临床进程可以分为三期:发热期、多器官损伤期和恢复期。早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等,70%患者可伴颈部与腹股沟区浅表淋巴结肿大,早期发热与胃肠道症状与感冒或胃肠炎类似,容易导致误诊并耽误治疗。随着病程进展,重症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出血表现(皮肤瘀点、结膜充血等)、DIC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提示死亡风险高2,4,5。实验室检查:诊断与病情评估的关键依据
实验室检查不仅用于确诊,其指标的动态演变更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键。
特征性“两系减少”:SFTS最常见的实验室异常为血小板和白细胞的进行性减少,需要对二者进行动态监测2。
多器官功能损伤标志物:肝酶(AST、ALT)、肌酶(CK、LDH)急剧升高,以及凝血功能异常(APTT延长),直观反映了病毒对多系统的直接损伤和引发的“炎症风暴”2,6。
确诊与监测:病毒核酸检测(RT-PCR)是确诊和监测首选,血清学抗体检测辅助诊断。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特定器官的损伤状况,还可以使用脑脊液检查、骨髓细胞检查等提供辅助诊断依据2。
鉴别诊断要点:避免误诊和精准施策的关键
其他蜱传疾病:如人嗜粒细胞无型体病、埃立克体病、斑点热、黄热病、莱姆病、土拉菌病、巴贝斯虫病等。相应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或核酸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
病毒性出血热类疾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又称新疆出血热)、登革热/重症登革热等。相应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或核酸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
其它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黑热病、EB病毒感染等。相应病原体分类培养、特异性抗体或核酸检测阳性有助于诊断。
血液系统疾病或结缔组织病:如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骨髓穿刺或活检、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或自身免疫相关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SFTS预后不良的主要机制是病毒大量复制所造成的高DBV载量、细胞因子风暴及免疫功能失调。SFTSV入侵人体后首先侵犯距蜱虫叮咬伤口最近的淋巴结,主要靶向淋巴细胞(尤其是B细胞),导致特征性的淋巴结肿大及坏死性淋巴结炎。随后,SFTSV在局部大量复制进入体循环形成病毒血症,广泛激活免疫系统,引发IFN-α、IL-6、IL-1β等多种炎症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和调控失衡,形成细胞因子风暴,造成严重的内皮损伤、凝血紊乱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乃至衰竭8在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早期抗病毒治疗具有关键性的阻断作用。在病毒血症高峰及细胞因子风暴形成之前进行干预,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从而从源头上减轻免疫激活和内皮损伤,阻止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展进程。
病毒复制高峰是病情恶化的“转折点”
2022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共识》明确指出血液中高SFTSV RNA载量或进行性升高是SFTS重症患者早期预警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持续的病毒高峰可以直接触发炎症风暴(表现为IL-6、TNF-α持续高位及IL-10耗竭),导致病情急剧恶化9。因此,必须在病毒血症达到高峰前的关键窗口期尽早启动有效抗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阻断炎症风暴,从而改善预后。延迟与时间赛跑:早期抗病毒治疗的价值与延误的代价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病毒载量达到1x106copies/ml前,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地将病死率从6.25%降至1.16%10。早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通过遏制病毒复制和炎症风暴,为患者争取宝贵救治时间。三、重症风险预警与分层——精准识别干预目标
明确早期抗病毒的必要性后,如何精准识别出最具如何精准识别出最具死亡风险、最需要立即干预的高危患者,成为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环节。
近期,由郑昕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国内5家临床医学中心共同研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取得重要突破。该模型(UNION-SFTS )基于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整合筛选出6个核心预测指标:病毒载量、APTT、AST、意识障碍、BUN和年龄,显著提升了预测准确性(内部验证集AUC=0.917)。研究者根据预测概率将患者分为四个风险等级:极低风险(≤1%)、低风险(1%-12.5%)、高风险(12.5%-46.27%)和极高风险(≥46.27%),为临床分层管理和精准干预提供了清晰依据11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模型中,病毒载量是预测死亡风险的权重最高的指标之一,这从临床大数据的角度再次强有力地印证了早期抗病毒治疗对于阻断病情恶化、改善预后的极端重要性。
四、抗病毒治疗——共识推荐与证据
抗病毒治疗策略与现状
目前尚无针对SFTS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基于现有证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共识》和《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均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并推荐相应药物选择2,6法维拉韦是一种靶向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的新型广谱抗病毒药物,口服吸收后能够在机体内被磷酸化为法维拉韦核苷三磷酸,结构与嘌呤相似,能与嘌呤竞争 RNA聚合酶。此外法维拉韦核苷三磷酸还可插入到病毒 RNA链,诱发病毒的致命性突变,从而阻碍病毒 RNA 链的复制和转录。法维拉韦在细胞、动物实验和临床回顾性研究中都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可以显著降低病毒载量及患者死亡率,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尤其适用于早期、低病毒载量的患者利巴韦林在体外研究中显示早期应用对SFTSV具有一定抗病毒活性,而感染72h后则抑制作用明显减退。既往研究也表明SFTS患者应尽早使用利巴韦林,防止其向危重型转化,但临床疗效仍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表明其未能显著降低病死率及病毒载量,且发生贫血、高淀粉酶血症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因此建议谨慎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和盐酸贝尼地平)对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并可以通过,并可通过降低病毒载量、增加血小板计数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其安全性和用药时机仍需进一步验证。其他药物如六氯酚、2-氟-2-脱氧胞苷、咖啡酸、阿莫地喹、γ干扰素及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丙种球蛋白等也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或疗效,但尚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2,6结 语
综上所述,SFTS发病率逐年上升,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8。该病起病急、进展迅猛,重症患者病死率高,其根本机制在于病毒大量复制引发的高病毒载量、细胞因子风暴和免疫损伤。抗病毒药物的早期应用成为降低患者病 死率的关键防线1,2。临床医师应在流行地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保持高度警惕,力争早期诊断、及早干预,把握治疗“黄金时机”,为患者赢得生机。专家简介
郑昕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感染与免疫研究所所长
华中卓越首席教授,协和名医,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
第8届“侨界贡献奖”一等奖获得者,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湖北省蜱传防治中心主任、湖北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及武汉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职务。
擅长新发传染病、发热待查、疑难重症感染及肝病的诊治工作。
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及担任十三五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经费超3500万元;发表 120 余篇 SCI及核心期刊科研文章(Nature Communication, JH,CMI,eBiomedicine, Cancer Research.7篇高被引)。
参考文献
1. 彭真,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现状及诊疗新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22,39(4):223-226.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共识[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12):711-721.
3. 李娜,林亚卿,徐凯进,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4,17(06):473-480.
4. Yang T, et al. Overview of the immunological mechanism underlying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Review). Int J Mol Med. 2022 Sep;50(3):118.
5. 刘亚萍,等.法维拉韦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J].中国处方药,2025,23(05):107-110.
6. 陈广,等.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2,15(4):253-263.
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2023年版)[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4, 23(7): 918-920.
8. 郑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再认识[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04):193-197.
9. Nakamura S, et al. Viral load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nosi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fection: An autopsy case. J Infect Chemother. 2019 Jun;25(6):480-484.
10. Li H,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laboratory-diagnosed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 China, 2011-17: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2018 Oct;18(10):1127-1137.
11. Liu Y, et al.A machine learning model for mortality pre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5 Dec;14(1):2498572.
12. 彭俊侠,等.法维拉韦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24,22(5):271-276.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抗感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