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诺诚健华是一家致力于在全球市场内开发具有突破性潜力的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创新药公司,已经完成A股和港股两地上市。公司聚焦血液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实体瘤等领域,有两款产品获批上市,13条管线在临床阶段,专利及专利申请量超350
北京市昌平区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也是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产业发展快速上升。这其中,民营企业更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昌平2024年全区规上民营企业2109家,占全区规上比重79.8%,实现收入3494.3亿元,同比增长12.4%,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而在科技型民企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昌平实践“北京服务”赋能民营经济的生动缩影。
配备服务管家 让企业能一门心思求发展
高英祥博士在诺诚健华成立伊始便进入研发团队,现在是公司药物化学高级总监,负责小分子项目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优化。
诺诚健华是一家致力于在全球市场内开发具有突破性潜力的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创新药公司,已经完成A股和港股两地上市。公司聚焦血液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实体瘤等领域,有两款产品获批上市,13条管线在临床阶段,专利及专利申请量超350件,公司年营收超10亿元。
回想当初公司成立时,实验室的一些器材还是昌平区“赞助”的。“有的设备我们现在还在用,当时对一家初创公司,尤其是研发新药品这种短期难以看到成绩的公司来说,是雪中送炭。”高博士表示。
不仅是物资上的帮助,北京市的相关职能部门更是把服务送上门。“我们公司旁边就是出入境部门,另一边是药监部门。无论是出国交流还是新药临床试验或注册等需要咨询,随时都能办。一些职能部门还不定期到公司来询问有无政策帮扶的需求。比如前两天,我们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还向公司科研人员发邮件,问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可以提出来,看区里是否能协调帮助解决。”诺诚健华企业传播执行总监陆春华表示。
政府帮助企业解决了除研发和商业之外的后顾之忧,让企业能一门心思求发展。在公司成立的次年,也就是2016年,其自主研发、主要用于治疗B细胞相关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向药——奥布替尼就进入了临床试验的前期。
与其他研发靶向药的海外企业不同,诺诚健华一上来就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分子化学药上,因为口服更方便。但对于制药公司来说,小分子药首先就要面对制剂难溶的难题。在多方实验与验证后,最后诺诚健华的研发团队决定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解决难溶性问题。
今年4月25日,诺诚健华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
奥布替尼是一种口服靶向药物,属于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B细胞相关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此前,奥布替尼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CLL/SLL、套细胞淋巴瘤(R/R MCL)和边缘区淋巴瘤(R/R MZL),三项适应症均已纳入国家医保。4月29日,该公司宣布,奥布替尼一线CLL/SLL获批上市并纳入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I级推荐。
同样享受着政府贴心服务的还有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该公司基于底层合成生物技术,面向人类营养、动物营养、日化原料、药用原辅料和大宗平台产品市场,致力于采用合成生物技术替代、补充农业生产和化工制造。
“我们有两间空着的屋子,原本是为安装实验室准备的。昌平区知道企业的需求后,拿出资金搭建了自动化实验平台。有了这套设备,实验操作能几何倍提速,但是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由于实验的需求有限,导致这套设备利用率并不高,造价却非常高。现在区里买了,园区里的多家企业一起用,提高了利用率,也为科创企业降低了成本。”微元合成创始人兼CEO刘波表示,区里给企业配了“服务管家”,“我们有什么需求都会跟他们提,有的时候还直接给区领导发微信寻求帮助。几乎事事有回应。”
形成政策体系 多项红利让人才安心留下来
微元合成是一家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过70%的企业,但是他们之中很多人还不到30岁。“我的年纪已经算是拉高了公司的平均数。”90后的刘波表示。
“年轻人有很多大胆的想法,敢于尝试。”刘波表示,在他们公司向来不会“论资排辈”,而是以能力论。有能力、有想法的硕士领导着一群博士生、博士搞科研突破,在这里并不是新鲜事。
同时,这也是一家很新的企业,成立于2021年。从最开始的3名创始人到如今公司扩充至200余人,这家致力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公司,已经成为合成生物领域的重点企业。
什么是合成生物?如果由微元合成的员工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会首先把你带到公司悬挂的“代谢网络图”前。这张占去一整面墙的线形图一眼看去就一个感觉——“密密麻麻”:字号小到需要贴近才能看清,线条密集到误以为是什么芯片的放大图。这复杂、密集的网络图,体现着合成生物制造过程中涉及的代谢网络挖掘和调控等内容。这也代表了这一行业科研的含金量。
刘波正是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走出来自己创业的博士后,一名获得多项国家级、省市级项目计划支持的“领军人才”。
合成生物有什么用?比如因为对眼睛有益而逐渐被更多人知晓的叶黄素。想要工业化提取1吨叶黄素,之前需要250亩地种上一年万寿菊来积累原料。用上生物制造的“魔法”,同样产量只需要一个300立方米的生物发酵罐,不到10天就能完成。随着产能指数级的增长,合成生物的成本则大幅下降。同时,比起传统生产方式,环保、节能、减少土地占用等好处更是不胜枚举。
彼时仍在中科院从事研究的刘波发现,中国有3000万吨生物制造的产能,但是产品的附加值很低,核心问题就出在生产菌种上。他希望能靠研究新菌株、提高附加值,让我国生物制造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
同时,刘波也发现,自己研究的技术转化到企业后,一些企业自身的科研团队根本无法承接后续的产业化,离开他们的指导,有的企业甚至无法完成生产。“想要实现我的设想,光靠坐在科研院所搞研发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决定出来自己搞公司。”刘波表示。
当一位科学家离开舒适区,从无到有地去成立一家公司,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从建实验室到研发,从生产到市场,每个领域都需要突破。“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人。昌平乃至北京市政府都在帮我们留下人才。从住房到户口,甚至未来的子女教育等问题都给想到了。”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昌平区年度保障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初步形成了以“昌聚工程”为主体,院士、博士后、高技能人才等领域专项支持并行的“1+N”人才政策体系。“昌聚工程”按评选层级分为顶尖类人才、杰出类人才、领军类人才和青年类人才,将分别给予50万元-300万元资金奖励支持,并提供住房安居、医疗绿色通道、便捷金融、便捷政务等6项配套服务。此外设立引才“伯乐奖”和聚才“突出贡献奖”,鼓励支持民营主体引进高层次人才。
在昌平,获评人才还能享受到落户与居留申报、医疗保障、住房保障、便捷政务服务、便利金融服务、服务保障金等多项配套服务保障政策。
“这些政策让公司的技术骨干能安心在北京发展,除了搞研究、搞事业,可以说没有后顾之忧了。”刘波表示。
产生聚集效应 为行业良性发展提供平台
不仅是留住人才,昌平区也在想更多办法留住高精尖的企业。
“我们之所以选择把公司研发中心放在昌平,除了这里人才聚集外,更多的原因是这边能给我们很大空间,物理上的空间。”微元合成战略发展总裁崔维敏表示,在公司筹划设立阶段,事先看好的公司位置没有他们想要的面积,新的园区建设也需要等待。这时,昌平未来科学城向他们抛来橄榄枝,不仅让他们首先入驻新设园区,还在公司快速扩张时帮助协调了临近的场地。
“我们公司刚入驻园区时是2000平方米的实验办公面积。但是随着我们研发的深入,实验室就不够用了。于是我们想扩充公司面积。”崔维敏表示,当时公司所在大厦的楼上已经入驻了其他公司,他们就看上了隔壁大厦。但是科研人员需要随时沟通,在两座大厦间跑来跑去确实不方便。当时,大厦之间虽然有连接,但并不互通。最终他们把需求反映给区里,昌平区协调所在园区打通了两座大厦间的连廊。
如今,微元合成坐拥5000平方米的科研中心,科研人员可以一边探讨数据一边穿过连廊,快速地到隔壁大楼的实验室里验证想法。这家创立3年多的公司目前已经有50多个产品管线,超过一半以上是国际上首创或者独家的技术。其中包括全球独家的大片段基因编辑能力、快速基因编辑、行业领先的合成生物元件库,国内唯一的代谢分子动态监测技术平台等,其代表产品阿洛酮糖更是拥有全球独家的低成本发酵技术。
在微元合成的带动下,更多的合成生物创新企业聚集到园区,更是为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平台。不久,园区也立起了“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创新中心”的牌子。
同样享受昌平区区位优势以及聚集效应带来的益处的,还有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中海储能作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共建企业,以铁铬液流电池技术抢占长时储能制高点。其自主研发的带流道的石墨双极板材料,用碳纤维做成的碳布电极等在新储能行业中都是全球首创。此外,其整套的铁铬液流电池系统中已经实现了原材料的100%国产替代,并且价格在五年的时间里从每千瓦时六七千的成本,降低到了每千瓦时一千五六的水平。
“我们之所以选择北京作为公司总部,是因为这里的优势得天独厚。”中海储能总经理王屾表示,该公司两家战略合作伙伴——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都在北京。该公司更是把自己的工程中心设在了位于昌平的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旗下的国家级工程中心里,而这个位置离中国石油大学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距离。“便于我们三方的技术人员共同去做研发,共同去做测试。”
同时,王屾也坦言,国内最大的能源央企几乎都聚集在北京,他们都是公司未来主要的客户。“把总部放到这里便于我们去尝试跟他们联合做一些测试,做一些项目的开发,也是非常便利。”
再有,他们选择北京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新质生产力高科技含量的企业,扶持和支持的力度非常大。“北京多个银行针对我们的行业和企业有特殊授信,叠加市里和区里的政策,我们能拿到利率1.5%左右的低息贷款。”他表示,他们也与市里的大型基金积极沟通,有些已经投资了该企业。
如今,中海储能规划建设了内蒙古、河南、广东产业基地,总产能可达9GWh(吉瓦时)。该公司承接的沙特项目,标志着中国铁铬液流电池技术首次实现商业化出海。
发挥链主作用 龙头企业“大引小” 关键企业“小引大”
反应快、效率高,是很多被采访的民企谈及昌平区对企业的帮助时经常说到的。2024年全区规上民营企业2109家,占全区规上比重79.8%,实现收入3494.3亿元,同比增长12.4%。
2025年1月,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在访谈中透露,有昌平区内的科创制造企业,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8个月,较传统周期缩短60%,背后是昌平区“拿地即开工”“管家式服务”等机制的创新突破。
近年来,昌平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强化要素保障,构建了“1+1+N”政策体系,累计出台57项惠企政策,搭建产业共性服务平台79个。
以昌平国家实验室以及央企研究院、在昌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集群,促进央企、民企和高校协同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1到10”的转化、“从10到100”的创新发展。
系统布局高能级专业孵化器、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提速生命园三期、沙河高教园四期开发建设,构建“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四位一体生态圈。同时,还将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宜商十条”,打造更加精准的政策服务体系。
下一步,昌平将发挥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的“链主”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大引小”、关键企业“小引大”,努力强链、补链、延链。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精准搭建各类平台,营造产业氛围,构建“热带雨林”生态圈。同时,实施新一轮重点企业“触达计划”,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企业丝滑享受,助力企业扎根昌平、深耕北京、服务全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实习生 李正宇
来源:壹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