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显示技术:国际巨头入局RGB-Mini LED,新一轮显示竞赛打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7:54 1

摘要:9月27日,海信联合京东电器在成都举办“2025海信电视秋季新品发布会”。海信RGB-Mini LED影像旗舰U7S Pro亮相,现场还展示了海信RGB-Mini LED超旗舰电视UX和贴贴壁画电视A7Q。RGB-Mini LED技术近年来在电视领域发展迅速,

9月27日,海信联合京东电器在成都举办“2025海信电视秋季新品发布会”。海信RGB-Mini LED影像旗舰U7S Pro亮相,现场还展示了海信RGB-Mini LED超旗舰电视UX和贴贴壁画电视A7Q。RGB-Mini LED技术近年来在电视领域发展迅速,它本质上是LCD电视的一次重大升级,通过改良背光系统,在画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中高端电视市场的主流选择。从特点看,RGB-Mini LED技术在亮度、对比度、色域等方面表现接近甚至部分超越OLED。创维、海信等电视厂商都在推出新品,角逐这一市场。

海信在今年1月的CES上率先展示全球首款RGB-Mini LED电视UX,并于3月实现量产。而三星、索尼等企业正在加快布局RGB-Mini LED技术。不久前,三星宣布将在IFA展上展出其首款采用RGB-Mini LED技术的115英寸RGB Micro LED电视,索尼也紧随其后,宣称将携自研的RGB高密度LED显示系统参展。国际巨头相继入局,新一轮显示技术竞赛已然打响。

今天我们来为大家解读一下新型显示行业。

新型显示技术的基本概念

新型显示技术是指相较于CRT(阴极射线管)、传统LCD(液晶显示)等第一代显示技术,具备高画质、新形态、多维度交互特性的新一代显示技术体系。其核心定义包含三重维度:一是画质性能跃升,实现高动态范围(HDR)、广色域、高刷新率的视觉体验升级;二是形态突破创新,摆脱平面刚性限制,发展出柔性、透明、可穿戴等多元化物理形态;三是交互维度拓展,从单一视觉输出向"显示+感知+反馈"的多模态交互演进。

与传统显示技术相比,新型显示更强调"场景适配性",需满足不同领域对显示器件的特殊需求,如消费电子的低功耗、专业医疗的高分辨率、工业控制的宽温稳定性等。其技术价值不仅体现在终端产品体验提升,更通过"显示即接口"的特性,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技术。

主流新型显示技术类型

(1)OLED技术:柔性显示的成熟方案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自发光原理,无需背光模组与液晶分子,具备结构轻薄、响应速度快(≤1ms)、对比度高(理论无限大)等优势。按驱动方式可分为AMOLED(有源矩阵)与PMOLED(无源矩阵),其中AMOLED因分辨率高、寿命长,已成为主流应用技术。其核心特性在于柔性化,通过柔性基板材料可实现曲面、折叠、卷曲等形态,在便携设备、可穿戴产品中应用广泛。目前全球AMOLED面板量产线已实现5.5代、6代等多种规格,量产良率超90%,推动产品成本持续下降。

(2)Mini/Micro LED技术:高可靠性新锐方向

Mini LED(芯片尺寸100-300μm)与Micro LED(芯片尺寸<50μm)均基于LED阵列发光原理,是LED显示技术的微缩化演进。Mini LED目前主要以背光形式应用,通过数千个微型LED灯珠实现局部调光,大幅提升LCD面板的对比度与亮度(峰值亮度可达2000nit以上);Micro LED则实现芯片级自发光,兼具OLED的柔性特性与LED的高可靠性,且无烧屏风险。该技术在高亮度场景(如户外显示、专业监视器)中优势显著,目前已突破巨量转移、芯片 bonding等关键工艺瓶颈,进入中尺寸产品量产阶段。

(3)量子点显示技术:色彩优化核心载体

量子点显示利用半导体量子点材料的尺寸量子效应,通过调控量子点粒径实现精准波长发光,可覆盖从蓝光到红光的全光谱范围。其核心应用形式为量子点背光LCD与量子点自发光显示,前者可使LCD面板的NTSC色域覆盖率提升至110%以上,色彩饱和度较传统LCD提高30%-50%;后者则通过量子点发光层替代OLED的有机材料,在寿命与效率上具备潜在优势。该技术因色彩表现优异、成本可控,已成为中高端显示产品的主流配置,在电视、笔记本电脑等领域渗透率快速提升。

核心技术原理与支撑体系

(1)显示面板核心结构与发光机制
新型显示面板的核心结构包括基板、电极、发光层/功能层、封装层等。OLED的发光机制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电致发光,通过电子与空穴在发光层复合释放光子;Mini/Micro LED为半导体PN结的电致发光,依赖量子阱结构实现光子辐射;量子点显示则通过电子在量子点能级间的跃迁发光。不同技术路径的发光机制差异,决定了其在效率、寿命、色彩等性能上的特性,也推动了专用材料与工艺的研发创新。

(2)驱动与控制技术体系

驱动技术是新型显示的"神经中枢",包括驱动芯片与驱动电路设计。AMOLED采用LTPS(低温多晶硅)或LTPO(低温多晶氧化物)背板驱动,实现像素级精准控制;Mini/Micro LED则需结合主动式驱动与被动式驱动,平衡成本与性能;量子点显示驱动体系与LCD类似,但需优化背光控制算法。控制技术方面,基于FPGA与ASIC的图像处理芯片,实现高动态范围渲染、色彩校准、多屏协同等功能,确保显示效果的一致性与交互的实时性。

(3)关键材料与制造设备

新型显示的关键材料包括发光材料(OLED的有机小分子/聚合物材料、量子点材料)、基板材料(柔性聚酰亚胺、玻璃基板)、电极材料(ITO透明导电膜、金属纳米线)、封装材料(玻璃粉、有机封装胶)等,材料性能直接决定显示器件的画质与寿命。制造设备方面,蒸镀机(OLED量产核心设备)、激光剥离设备(柔性基板制备)、巨量转移设备(Micro LED关键设备)、曝光机(背板制造)等构成了技术壁垒较高的设备体系,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撑。

新型显示技术应用场景

(1)消费电子领域:体验升级主阵地
消费电子是新型显示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涵盖智能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在手机领域,AMOLED折叠屏已成为高端机型标配,实现内折、外折、滑卷等多种形态;电视领域,Mini LED背光电视与OLED电视占据中高端市场,8K超高清与HDR技术持续普及;可穿戴设备则通过柔性OLED与可拉伸显示,实现与人体的贴合式设计,提升便携性与舒适性。

(2)专业与行业领域:赋能产业转型

在专业领域,新型显示技术推动医疗、工业、安防等行业的数字化升级。医疗领域,高分辨率OLED与量子点显示用于内窥镜、医学影像诊断设备,提升图像细节还原度;工业领域,宽温型显示器件应用于工业控制终端,在极端环境下保障稳定运行;安防领域,透明显示与全息显示用于智能监控系统,实现监控信息与实景的叠加呈现。

(3)新兴融合领域:拓展应用边界

随着技术融合加速,新型显示在元宇宙、智能座舱、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元宇宙领域,硅基OLED(OLEDoS)因高分辨率、小尺寸特性,成为VR/AR设备的核心显示器件;智能座舱领域,柔性OLED与Mini LED HUD实现多屏联动与AR导航;智慧城市领域,透明显示橱窗、户外全息广告等新型显示形态,丰富了信息传播与公共交互方式。

新型显示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融合加速:跨领域协同创新
未来新型显示将与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显示+智能"的一体化系统。例如,结合AI算法的自适应显示技术,可根据用户视力特征与环境光自动调节画质参数;融入物联网的智能显示终端,成为家庭与工业场景的信息交互节点。同时,不同显示技术间的融合创新(如OLED与量子点结合的QLED技术)也将成为研发热点,推动性能持续突破。

(2)国产化进程深化:产业链自主可控

我国已建立从材料、设备到面板制造的完整新型显示产业链,面板产能占全球50%以上。在AMOLED领域,国内企业已实现柔性面板量产;Mini/Micro LED领域,关键材料与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加速推进;量子点显示领域,本土企业在量子点材料与背光模组技术上具备竞争力。随着政策支持与研发投入加大,预计2027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链自主化率将提升至70%以上,核心环节摆脱对外依赖。

(3)绿色低碳发展:可持续技术路径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新型显示行业正从材料、工艺、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进绿色化。材料方面,开发无镉量子点、可降解有机发光材料;工艺方面,优化蒸镀、曝光等环节的能耗与排放,推广低温制程技术;产品方面,通过LTPO等低功耗技术降低显示器件能耗,延长便携设备续航。同时,显示面板的回收再利用技术也在逐步成熟,推动产业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

新型显示产业链上游为核心材料与制造设备环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材料领域涵盖发光材料、基板材料、电极材料、封装材料等,其中发光材料决定显示器件的色彩与效率,基板材料影响显示形态的灵活性,电极与封装材料则关乎器件的稳定性与寿命;制造设备包括蒸镀机、曝光机、巨量转移设备等,这类设备技术壁垒高,直接决定面板的量产精度与良率,是保障产业链技术迭代的关键。

中游为显示面板与模组制造环节,是产业链的核心枢纽。面板制造涉及背板工艺、发光层制备、封装等核心流程,不同显示技术(如OLED、Mini/Micro LED)的面板结构差异,决定了各自的生产工艺路径;模组制造则是将面板与驱动电路、光学组件等集成,完成显示器件的功能化与场景适配,该环节需平衡显示性能与产品成本,是连接上游技术与下游应用的桥梁。

下游为应用终端与系统集成环节,是产业链价值实现的出口。应用领域涵盖消费电子、专业设备、新兴融合场景等,消费电子领域对显示的形态与画质要求多样,专业领域侧重高可靠性与特定性能指标,新兴场景则强调显示与其他技术的协同创新。下游应用通过市场需求反哺上游材料与中游制造的技术方向,推动产业链形成“需求-研发-量产”的良性循环。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主办的DIC 2025大会上,记者了解到,2024年全球显示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198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中国新型显示产业2024年全行业规模超过7400亿元,同比增速约为16%。

2021年至2024年全球OLED面板市场规模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具体来看,2021年的市场规模为约420亿美元,到2022年略有增长,达到约425亿美元。2023年市场规模显著提升,达到了约470亿美元,同比增长率达到了顶峰,接近12%。然而,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略微下降至约485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也有所回落,降至约4%左右。这表明OLED面板市场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期后,增速开始放缓,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整体而言,OLED面板行业在未来几年内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主办的DIC 2025大会上,新华财经了解到,中国新型显示产业2024年全行业规模超过7400亿元,同比增速约为16%。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理事长陈炎顺表示,目前在技术演进方面,显示行业“双主流”格局持续深化。所谓“双主流”格局,陈炎顺表示,一方面,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凭借成本优势和性能挖潜,在电视、桌面显示器等大尺寸领域依然占据着巨大份额,在所有显示技术中占据54%的产值份额,2024年出货面积同比增长9%。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则持续拓展应用领域,产值规模达436亿美元,同比增长28%,尤其在智能手机、可穿戴显示设备领域渗透率不断提升,并加速向车载、医疗显示等中尺寸市场拓展。

据亿渡数据预测,2026年中国Mini LED背光模组市场空间将达1250亿元。其中,大尺寸背光模组将达到900亿元,中尺寸背光模组将达到350亿元,2021-2026年大尺寸CAGR达47%,中尺寸达43%。

新型显示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发展中仍面临上游核心材料与高端制造设备部分环节依赖、不同技术路线协同创新壁垒、新兴应用场景落地成本偏高等问题。但其趋势已明确:技术层面,与AI、物联网的跨领域融合将催生自适应显示、智能交互终端等创新形态;产业层面,国产化进程加速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从材料到设备的自主化突破成为核心任务;生态层面,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全生命周期,低功耗技术与可回收材料研发持续深化。未来行业需以技术创新突破瓶颈,以场景需求引导升级,在解决核心短板的同时把握融合发展机遇,实现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巩固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