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丁辉:聚焦绿色金融创新合作 助力中国“双碳”目标与全球发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7:33 1

摘要:9月20日,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暨中财大绿金院十周年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丁辉到场并发表主旨演讲,演讲实录如下。

9月20日,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暨中财大绿金院十周年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丁辉到场并发表主旨演讲,演讲实录如下。

非常感谢中财大绿金院的邀请,今天是中财大绿金院十周年的重要时刻,过去十年,绿金院伴随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充分发挥智库的价值,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此,对绿金院成立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

当前,中国已经提出要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绿色金融作为其中的重要篇章,也是我们所谓的“国之大者”。在此背景下,大家齐聚一堂,讨论绿色金融建设,正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绿色金融应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推动全球治理,为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力量,并提供中国方案。2025年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五周年,是回顾成果的重要节点,也是谋划未来发展的关键年份。尤其是明年我国迎来“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绿色金融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放眼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各国正在加速绿色转型。与此同时,全球单边主义仍在抬头,部分国家对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政策的摇摆增加了应对挑战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我们需要努力制造更多确定性,共同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今天,我将结合自身工作体会,围绕中国气候投融资相关工作与大家交流,并提出三个尚处探索阶段的思考,与各位共同探讨。

一、以绿色金融之力筑牢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成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压舱石”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但怎样把这个底色铺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过去几年,绿色金融在撬动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我国经济转型搭建了坚实支撑。其主要实践特点包括:

1.政策框架引导资金方向

首先,绿色金融通过建立系统政策框架,引导资金流向关键领域。从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共同发布《关于促进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到把气候投融资融入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再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到2024年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形成政策“组合拳”。

2.地方试点推动创新落地

2021年,中国启动了23个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至今已累计出台了200多项配套政策,提出了针对低碳项目的创新金融产品,部分地区建立了气候友好型银行,部分地区推出了与产品碳足迹挂钩的贷款,部分地区建立了“政银企”对接平台等,把地方低碳项目和银行资金进行精准匹配。统计显示,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项目库已储备项目约5400多个,总投资突破3万亿元,累计授信超过500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工厂的节能改造,也是一个个新能源项目的落地,更加是实实在在的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

3.碳市场赋予减碳经济价值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目前我国碳市场已经涵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行业,管控的碳排放占全国比重超过60%。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96亿吨,累计成交额478.26亿元,形成了明确的碳定价信号,也为金融机构开展涉碳相关业务的金融工具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以绿色金融为桥,搭建全球气候治理的连通带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于气候行动的期待越来越高。英国、加拿大等国近期已提出非常有雄心的NDC目标,将2035年目标进一步细化,同时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也在推进相关工作,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公正与转型领导人峰会对外宣布,将在今年的COP30之前公布我国涵盖全经济范围的覆盖全部温室气体的自主贡献目标,涵盖全部的经济范围。另外,除了二氧化碳以外,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等也要纳入NDC目标里,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做相关报批工作。另一方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如美国又一次退出《巴黎协定》,欧盟提出CBAM等政策,增加全球贸易碳门槛,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合规成本提高。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能够当好这个桥梁,帮助我们更好地参与到全球气候治理中,主要体现在:

1.标准对接,降低“走出去”壁垒

我国绿色金融标准,如金融机构碳排放标准、信息披露标准等,要进一步与国际标准进行有效衔接,同时突出中国特色。此外,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也已推进了一些相关标准的研究工作,例如今年5月,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国际衔接与互认。绿金院这几年也在做相关研究,只有标准对接了,我们绿色项目、绿色金融才能够在国际上通得过、认得出,企业“走出去”才不用进行反复的闯关。

2.合作破局,应对单边主义压力

面对国际政策压力,关键在于主动参与到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之中。例如,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把绿色金融经验分享给发展中国家,比如帮助其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提升金融支持他们的绿色低碳转型能力,并深化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共同探讨国际资金怎么样更好地在国内发展。

3.南南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气候挑战是相似的。我国近年来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气候投融资支持,同时也分享了绿色金融的经验,在此过程中,推动中国相关标准走出去,增强全球影响力。

三、以绿色金融为制,贡献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做法,不仅支撑了我们的绿色经济转型,也能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的方案。这套方案的核心,我总结有三个结合:

1.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政府搭框架、定标准,市场做创新、提效率。比如国家层面制订相关总体政策、明确支持方向、试点地方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创新实践,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选项目。避免政府包揽一切情况,也防止了市场盲目逐利的风险。

2.试点先行和规模推广相结合

我国绿色金融通过示范和气候投融资试点,把经验摸透了以后再进行推广,形成了很多成功经验。

3.国内实践与国际兼容相结合

我国绿色金融方案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兼顾国际兼容性。例如,气候投融资相关标准既符合国内“双碳”的要求,又参考了国际上最佳案例实践;碳市场建设既涵盖了国内重点行业,又在积极探索《巴黎协定》第六条下相关的对接。立足本土、兼容国际的思路,既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又能为全球提供借鉴。

绿色金融从来都不是一个小众的领域,而是关系到经济转型、全球气候治理的大事情。本次的讨论也不是纸上谈兵的会议,而是要把经验落实到行动里,把大会成果落实到推进绿色金融工作的相关实践中。

最后,利用这个机会再次对绿金院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贺,感谢大家对相关工作的支持,谢谢大家!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