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5年1月的怀玉山,刺骨的寒风卷着雨雪,像鞭子一样抽在战士们的脸上。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站在山梁上,望着漫山遍野的国民党军碉堡群,心里沉甸甸的,像压着一块巨石。这支北上抗日先遣队已经在皖南转战三个月,原本一万多人的队伍,如今只剩下八千多人,还带着三百多名伤员
1935年1月的怀玉山,刺骨的寒风卷着雨雪,像鞭子一样抽在战士们的脸上。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站在山梁上,望着漫山遍野的国民党军碉堡群,心里沉甸甸的,像压着一块巨石。这支北上抗日先遣队已经在皖南转战三个月,原本一万多人的队伍,如今只剩下八千多人,还带着三百多名伤员。
警卫员小杨跌跌撞撞跑过来:"参谋长,前面发现敌人封锁线!"粟裕举起望远镜望去,只见蜿蜒的山路上,敌军正在修筑工事,机枪阵地和迫击炮掩体已经成型。此时队伍里只剩下没炮弹的迫击炮连和没子弹的机枪连,步枪手们每人也只剩三五发子弹。
"让刘英主任来。"粟裕搓着冻僵的手指,脑海里闪过方志敏政委的嘱托。三天前,方志敏带着主力部队断后,命令粟裕率先头部队护送伤员突围。可现在,八百多人的队伍被堵在这狭长的山坳里,前有敌军重兵,后有追兵逼近。
"老粟,咱们得想办法把伤员送出去。"刘英裹着打满补丁的军装,声音沙哑。他的警卫员小李递来一块发黑的红薯干,粟裕摆摆手:"先给伤员留着。"两人蹲在篝火旁,借着微弱的火光摊开地图。
"从这里往东,有个叫刺窝的峡谷。"粟裕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去年红七军团走过,地形险要,敌人可能没重兵把守。"刘英点头:"可三百多伤员怎么办?"粟裕咬着牙:"把所有能战斗的人编成突击队,轮流抬担架。"
深夜,队伍借着月光悄悄出发了。伤员们被绑在简易担架上,战士们用刺刀削下冰棱,当作拐杖支撑身体。突然,前方传来密集的枪声,侦察兵跑来报告:"国民党补充一旅堵住了山口!"粟裕抄起警卫员的步枪:"三营跟我上,其他人保护伤员转移!"
子弹在头顶呼啸,粟裕带着敢死队冲下山坡。敌人的探照灯扫过,照见一名战士中弹倒下,怀里还死死护着伤员。"为方志敏政委报仇!"不知谁喊了一嗓子,战士们端着刺刀冲进敌群。肉搏战持续了二十分钟,敌人终于退了下去。
"快撤!"粟裕抹了把脸上的血,发现身边只剩下不到四百人。队伍在山林里转了三天三夜,干粮吃光了,就啃树皮草根。警卫员小杨掏出最后一块银元:"参谋长,我去村里换点粮食。"粟裕按住他的手:"别去,现在到处是还乡团。"
正月十五的月亮格外亮,队伍在山坳里休整。卫生员小王跪在地上给伤员换药,发现绷带用完了,只好撕下自己的衣角。"小王,把我的棉袄撕了。"刘英说着脱下身上的灰布棉袄。战士们沉默着,纷纷解下自己的绑腿。
"老粟,前面有炊烟!"哨兵的报告让所有人精神一振。粟裕带着几个侦察员摸过去,原来是个被烧毁的村庄,只有一户人家的烟囱冒着青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正在煮野菜粥,看见红军进来,颤巍巍地端出半瓢盐巴:"同志,吃点热乎的吧。"
"大娘,我们是红军,北上抗日的。"粟裕掏出身上仅有的几枚铜钱,"这些给您。"老大娘摇摇头:"去年红七军团路过,救过我孙子的命。"她转身从灶膛里扒出个布包,里面是十多个红辣椒:"带着路上驱寒。"
队伍再次出发时,天已经放晴。粟裕望着远处的仙霞岭,心里盘算着:"过了这座山,就是闽浙赣苏区。"突然,山路上出现一队国民党军。"准备战斗!"粟裕刚要下令,却见对方举着白旗。"我们是闽浙赣军区的!"为首的战士喊道。
原来,方志敏在被俘前已经通知了苏区。军区派来的接应部队带来了弹药和棉衣。当粟裕把三百多名伤员交给医院时,医生们惊呆了:"你们是怎么把这么多重伤员抬出来的?"一位重伤员吃力地说:"是战友们用身体当担架,一步一步挪出来的。"
在浙西南的三年游击战争中,这支突围部队改编为挺进师,在粟裕和刘英的带领下,像一把钢刀插在敌人心脏。谢文清在龙泉茶园战斗中身中数弹,仍用刺刀支撑着不倒;张文碧带着二十多人在瑞安山区周旋,硬是把敌人两个团拖了三个月;王蕴瑞在缙云玉环岭战斗中,用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1937年9月,当挺进师与国民党达成停战协议时,当年从怀玉山突围的四百多名干部战士,只剩下不到五十人。这些幸存者后来有的成为共和国将军,有的留在浙江继续战斗,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江南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