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西走廊的绿洲之上,民乐县的田野间正发生着一场“种薯革命”。2023年,甘肃集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00万元打造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从实验室的组培瓶到万亩田间的绿苗,用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不仅破解了当地马铃薯种薯“卡脖子”难题,更走出了一
马铃薯种薯“破茧记”
——记甘肃集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在河西走廊的绿洲之上,民乐县的田野间正发生着一场“种薯革命”。2023年,甘肃集华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00万元打造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从实验室的组培瓶到万亩田间的绿苗,用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不仅破解了当地马铃薯种薯“卡脖子”难题,更走出了一条“企业带农、科技兴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3200㎡实验室里育出“金种子”
“以前种土豆,年头越长产量越低,病虫害还多,换种又得花大价钱从外地买。”民乐县种植户李兴国的烦恼,曾是当地马铃薯产业的普遍困境。传统马铃薯靠块茎无性繁殖,多代种植后易感染病毒,亩产常缩水三成以上。
如今,在集华农业马铃薯脱毒种苗科研中心的实验室里,这个难题有了破解之道。走进这座占地80亩、建筑面积3200㎡的四层科研楼,无菌车间里培养架整齐排列,嫩绿的组培苗在玻璃瓶中舒展叶片。“我们用茎尖剥离技术,像给种薯‘做手术’一样,去除病毒后培育出脱毒苗。”科研中心技术负责人指着培养架介绍,这里配备300多台套先进设备,全自动培养基制备机、病毒检测仪等均达国内领先水平,10间标准化组培室可实现“全年无休”育苗。
从病毒检测、茎尖接种到无菌培养,整个过程如同“工厂流水线”。“1间接种室能同时容纳60人操作,1台磁力洗涤仪一天能洗50万个无菌杯,年产能达1亿株脱毒苗。”公司种薯繁育中心经理马宏国算了笔账,这些脱毒苗移栽后可繁育原原种2亿粒、原种10万吨,能满足30万亩商品薯种植需求,相当于覆盖民乐县一半以上的耕地,彻底结束当地种薯“外调依赖”。
龙头企业拉起产业“朋友圈”
“不仅有好种子,还管种管收管销售,我们只管跟着干!”在民乐县洪水镇种植基地,农户们忙着用集华农业提供的播种机作业。作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华农业早已跳出“只种不卖”的传统模式,构建起“科研+基地+农机+冷链+市场”的全产业链体系。
公司院内,1万吨容量的冷链保鲜库前,运输车辆往来不息。“这是民乐县冬春蔬菜储备库,既能帮农户存菜保鲜,又能调节市场供应。”公司负责人介绍,从2014年成立至今,集华农业已建成综合业务楼、便民市场、农机合作社等配套设施,流转土地3万多亩,带动14万人次农民工就近务工。
在马铃薯产业上,公司更是下足功夫。从德国引进的马铃薯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19台农机,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与甘肃爱味客、内蒙古民丰种业等企业的合作,打通了“种薯繁育—规模化种植—加工销售”的闭环。“今年和爱味客合作,种了5000亩加工型马铃薯,按合同价收购,亩均收入比种普通土豆多300元。”种植户王师傅说。
小土豆做成乡村振兴大文章
“以前民乐土豆没人认,现在脱毒种薯种出的土豆,又大又匀,外地客商主动来收。”在集华农业的便民市场,商户们忙着打包发往外地的马铃薯。如今,民乐马铃薯不仅不愁卖,还朝着“自主品牌”迈进。
集华农业的努力,不仅让种薯变“金薯”,更激活了县域经济。项目建成后,年可带动农户种植马铃薯30万亩,按亩均增产1000斤计算,全县年增产值超3亿元。同时,公司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200人次,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
“下一步,我们计划流转土地5万亩以上,建成西北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从实验室里的科技攻关,到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集华农业用一颗小小的脱毒种薯,串联起农民增收、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大梦想,让民乐县的田野上,不仅长出绿油油的庄稼,更结出金灿灿的希望。(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来源:张掖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