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联合国大会的议事大厅里,上演了一幕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许多国家的代表在内塔尼亚胡发言前选择离场,美国外交政策网站描述,当他开口时,大厅内几乎空无一人。
在联合国大会的议事大厅里,上演了一幕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许多国家的代表在内塔尼亚胡发言前选择离场,美国外交政策网站描述,当他开口时,大厅内几乎空无一人。
这般集体回避的背后,是对其强硬姿态的无声抗议,而他那被形容为“实战派专属”的犀利眼神,更让人不愿与之产生目光接触——或许对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不被这种眼神注视是种幸运,但加沙民众却没这般侥幸。
内塔尼亚胡曾两次强调以色列对手机的控制能力,先是宣称“只要你有一部手机,以色列就控制了你的一部分”,后又在联大提及“借助以色列情报部门的特殊努力,我的讲话正实时推送到加沙人的手机上”。这种“强制传播”的言论,不仅引发对隐私边界的质疑,更让外界对其所谓“控制力”感到不安——所谓“控制一部分”,究竟是技术威慑,还是刻意营造的恐慌?
比技术威慑更引人关注的,是内塔尼亚胡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系裂痕。曾被认为“无条件支持”的两人,如今却因新旧矛盾渐行渐远。旧怨源于2020年美国大选,拜登胜选后内塔尼亚胡率先祝贺,当时特朗普怒不可遏;新仇则是以色列轰炸了特朗普的盟友卡塔尔——要知道卡塔尔曾承诺赠予特朗普一架超豪华飞机,此次轰炸无疑让双方关系雪上加霜,特朗普甚至公开指责内塔尼亚胡“搞砸了一切”。
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教授指出,私人恩怨并非两人关系破裂的核心,真正的关键在于特朗普若继续支持内塔尼亚胡,将面临党内巨大压力。如今共和党内部及“美国优先”阵营中,不少重量级人物反对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更关键的是,美国34岁以下群体对内塔尼亚胡的认同率不足10%,其“声名狼藉”已成不争事实。
对特朗普而言,此时若仍力挺内塔尼亚胡,不仅吃相难看,更会动摇自身阵营根基——在选民反感以色列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支持只会拖累自身声望。
事实上,以色列的形象已在持续的军事行动中崩塌。长达两年的轰炸,不仅摧毁了加沙的房屋,更瓦解了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同情。曾因大屠杀而备受关注的民族,如今却因在加沙的军事行动陷入“六条战线同时作战”的争议;一边宣称控制全球手机,一边践行强硬政策,这种矛盾的姿态,让人联想到那些言行不一的争议人物。
内塔尼亚胡的孤立,本质上是以色列失道寡助的缩影。而西方政客的反应,则暴露了现实政治的算计:近期多国突然承认巴勒斯坦国,并非单纯出于道义考量,更多是为了迎合选民情绪——毕竟当下西方民众对以色列的反感度居高不下,支持巴勒斯坦成了提升支持率的捷径。这种见风使舵的操作,恰恰反映出西方政治的功利性。
但更严峻的危机还在酝酿。当前西方世界正陷入普遍衰退,去工业化加剧、生活水平下滑,民众却找不到衰败的根源,各类阴谋论随之滋生,其中与犹太资本相关的论调传播最广、信众最多。
以往这类阴谋论因缺乏证据难以掀起波澜,可如今内塔尼亚胡在联大挑战道德底线的言行,却让阴谋论有了现实依据——即便毫无实据,西方民众也愿意相信犹太资本导致西方衰败,因为以色列的强硬姿态,已让其失去了解释的资格。
西方为应对衰退早已焦头烂额:法国一年内换三位总理,英国六年换五位首相,美国十年积累的债务堪比过去两百年总和,却始终无法扭转去工业化与经济低迷的颓势。当民众对现状不满却找不到出口时,以色列的出格行为便成了情绪宣泄的靶子,犹太资本也随之被推上风口浪尖。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世界的逻辑可能因此生变。曾有珠宝品牌以不用带血钻石为噱头打开市场,未来或许会有金融机构喊出不用带血资金的口号,将犹太资本排挤出市场——这种基于情绪而非理性的排斥,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毕竟在西方,资本的流向始终与民众信任度挂钩,当犹太资本因以色列的形象受损而被贴上“负面标签”,其在市场中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幅压缩。
回顾北约的软弱更能看清西方的现实:北约曾威胁击落闯入领空的俄罗斯飞机,可德国、法国等欧洲强国却纷纷表态不会行动,所谓集体防御沦为空谈。这足以证明,西方所谓的盟友关系,本质上是趋利避害的利益捆绑——一旦涉及核心利益,便会各自退缩。
如今犹太资本就像患病的大象,以往因实力强大被忌惮,如今却可能因以色列的形象崩塌,成为西方转嫁危机的猎物。
内塔尼亚胡在联大的孤胆演讲,看似强硬,实则加速了以色列的孤立;而西方的衰退与阴谋论的泛滥,又让这场危机超出了中东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乎资本信任与政治选择的连锁反应。
当形象崩塌、信任尽失,即便是曾经的强者,也终将在失道寡助中吞下苦果——这或许是以色列当前困局的最好注脚,也是西方世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来源:苏医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