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日益便捷,涉企舆论场域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部分网络“黑嘴”借信息不对称兴风作浪,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夸大企业问题、恶意抹黑声誉等方式牟取私利,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损害企业合法权益与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是维护市场公平、
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日益便捷,涉企舆论场域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部分网络“黑嘴”借信息不对称兴风作浪,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夸大企业问题、恶意抹黑声誉等方式牟取私利,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损害企业合法权益与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是维护市场公平、保障公众利益的必要举措,通过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市场健康发展。然而,有人将治理涉企网络“黑嘴”与加强企业监督对立起来,认为前者会削弱监督力度,这一认知显然混淆了恶意抹黑与正当监督的界限,二者本质不同、目标一致,不仅不矛盾,更需协同推进。
治理涉企网络“黑嘴”,核心是打击恶意造谣,而非限制正当监督。涉企网络“黑嘴”的行为具有鲜明的违法违规性与破坏性,他们或无中生有编造企业财务造假、产品质量问题等虚假信息,通过煽动公众情绪收割流量;或利用舆论敲诈威胁企业,以删除负面信息为由索要封口费;或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通过散布不实消息操纵股价、牟取暴利。这类行为并非真正的监督,而是对市场规则的践踏、对企业权益的侵害,甚至可能引发市场恐慌,破坏营商环境。治理此类行为,是通过法律手段肃清网络空间的毒瘤,为企业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这与加强监督的初衷并不相悖,反而能避免假监督挤占真监督的空间,让正当监督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
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关键是坚守客观公正,而非纵容恶意攻击。对企业的监督,本质是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度约束,推动企业规范经营、承担责任。无论是政府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开展的监管检查,还是媒体基于事实进行的舆论监督,亦或是公众通过合法渠道提出的意见反馈,其核心都应建立在“真实、客观、理性”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批评建议,督促企业整改完善,而非脱离事实的抹黑诋毁。这种监督既是维护消费者权益、投资者利益的保障,也是倒逼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显然,正当的企业监督与涉企网络“黑嘴”的恶意行为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安全阀”,后者则是扰乱市场秩序的“绊脚石”。 治理涉企网络“黑嘴”与加强企业监督,在目标上高度一致,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治理“黑嘴”能清除舆论场中的虚假信息,让公众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真实情况,为正当监督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基础,避免监督方向走偏;而加强正当监督能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主动规范自身行为,减少“黑嘴”可乘之机。实践中,需明确二者的边界,一方面,加大对涉企网络“黑嘴”的打击力度,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平台责任、提升违法成本,让造谣者付出代价;另一方面,畅通正当监督渠道,鼓励媒体、公众依法依规对企业开展监督,同时引导监督主体坚守事实底线,避免监督泛化、舆论暴力。 将治理涉企网络“黑嘴”与加强企业监督对立起来,是对两者关系的误读。唯有厘清边界、协同发力,既肃清恶意抹黑的杂音,又保障正当监督的话语权,才能构建起健康的涉企舆论生态与市场环境,让企业在规范中发展,让市场在监督中有序,最终实现企业、消费者、社会多方共赢。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