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6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先生今年58岁,是一位退休工厂职工。半年前因为持续咳嗽、胸闷,在体检中意外发现了肺部结节。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早期肺癌。幸运的是,手术很顺利,肿瘤被完整切除,没有转移迹象。
家人都以为“手术切了癌,病就好了”,张先生也想着术后好好休养就行,结果三个月后,他开始出现持续气短、咳痰带血丝,甚至查出癌细胞复发。
医生坦言,如果术后能做好这几件事,或许能避免这场“复发危机”。那么,肺癌手术后,到底该注意什么?今天就来讲明白。
很多人以为,肺癌手术做完了就等于“癌症治好了”。其实这是个极大的误区。肺癌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即便在一期,术后仍有20%~30%的复发率。如果是二期或三期,复发几率更高。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手术虽然能切除可见的肿瘤,但微小的癌细胞可能已经“潜伏”在身体其他部位。其次,肺癌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它的本质不是“局部长个包”,而是一种全身性异常细胞增殖。因此,术后如果不继续进行规范随访、辅助治疗,就容易让这些“漏网之鱼”重新作乱。
1. 定期复查,别怕麻烦
很多患者术后觉得身体恢复得不错,就不愿意按时复查,觉得“省点钱也没事”。但事实上,复查就是抓住复发的关键窗口。
根据《国家肺癌诊疗规范》,术后前2年是复发高峰期,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CT检查和肿瘤指标检测。2年后可延长至每年一次。
医学上有一个词叫“无病生存期”,很多肺癌患者并不是死于癌本身,而是死于发现太晚。早一点查出复发,就多一分治疗的主动权。
2. 是否需要化疗或靶向治疗?听医生的!
并不是所有的肺癌手术后都“一刀了之”。是否需要术后化疗或靶向治疗,取决于多个因素,比如病理类型、基因突变、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举个例子:如果术后病理显示为EGFR突变阳性,医生很可能会建议口服靶向药物,比如奥希替尼,来延缓复发。研究显示,这类患者术后服用靶向药物,三年无复发生存率可提高至80%以上。
但很多人听到“化疗”就害怕,或者觉得“靶向药太贵”,就自己拒绝了。这种“自作主张”,极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别让偏见毁了你术后的第二次机会。
3. 改掉老毛病,尤其是抽烟
“我都得过肺癌了,再抽几根也没事吧?”很多人术前戒烟,术后又偷偷点上了。这不是“放松”,这是慢性自杀。
研究已经明确,术后继续吸烟的肺癌患者,复发率和死亡率是戒烟者的2倍以上。烟草中的苯并芘、亚硝胺等致癌物,会激活体内残存癌细胞的增殖路径,等于给它们“加油打气”。
术后不戒烟,就像在已经漏水的船上打洞。不仅是抽烟,熬夜、吃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通过降低免疫力、加重炎症反应,成为复发的“帮凶”。
科学的康复方式,才是决定你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
饮食方面:建议清淡为主,注重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蛋、豆制品,适量蔬果,避免高糖高油。所谓“吃得越补越好”是误区,盲目进补反而容易滋生炎症。
运动方面:术后1个月内可开始轻度活动,比如散步、呼吸操等。长期坚持锻炼,有助于提高肺功能、增强免疫力。研究发现,规律运动可将肺癌术后复发风险降低近25%。
心理方面:术后焦虑、失眠很常见,但长期精神压力大会抑制免疫系统。可以尝试冥想、听音乐、与他人交流等方式进行情绪调节,必要时也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肺癌术后不是“休息结束”,而是“战斗开始”。真正活得久的患者,不只是“手术做得好”,而是术后管理到位、生活方式改变、科学随访不间断。
张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忽视术后管理,就是给癌症二次机会。而每一个认真对待术后康复的人,都是在给自己多争一分生机。请记住,手术拿掉了肿瘤,但真正决定你能不能战胜癌症的,是接下来的每一天。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肺癌诊疗指南(2023年版)》
[2] 国家卫健委《肺癌防治科普知识手册》
[3]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4] 《奥希替尼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ADAURA)》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纵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