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6日,西安西京医院做了台特别的手术,把基因编辑过的猪肾移植给了一位患者,到9月的时候,这位患者已经活过200天了,这可是亚洲同类手术里存活最久的纪录。
2025年3月6日,西安西京医院做了台特别的手术,把基因编辑过的猪肾移植给了一位患者,到9月的时候,这位患者已经活过200天了,这可是亚洲同类手术里存活最久的纪录。
说实话,之前总听人说异种器官移植风险大,要么很快排斥,要么功能撑不住,这次能稳定超过半年,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这台手术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窦科峰带队做的,算上全球范围,也只是第五例这样的猪肾移植手术。
术后三天,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就恢复正常了,这指标可是判断肾功能的关键;之后几个月更稳,每天能产生大概2000毫升尿液,电解质平衡和血压也控制得不错。
西京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秦伟军说这效果超出预期,本来还担心器官撑不了这么久,现在看来,异种移植往临床用的方向走,信心又足了不少。
本来想简单以为就是“换个肾”的事,后来发现没这么简单,核心还得靠基因编辑。
以前猪器官不能直接给人用,主要是人体会把它当“外来侵略者”,一上来就排斥,还有跨物种病毒传播的风险。
现在用CRISPR技术改猪的基因,一下要改10多项,有的基因是让人体不排斥的,有的是调整凝血功能的,还有的是控制器官大小,让它跟人的肾脏差不多。
这么改完,猪肾在分子层面跟人肾的兼容性就高多了,不像早年那些没改基因的手术,往往几天内就失败。
其实全球都在搞异种器官移植,美国之前已经做了4例猪肾移植,患者存活时间最短的不到两个月,最长的接近八个月。
中国这次200天的成绩,虽然没超过美国最长的,但在亚洲是头一个,而且还能给全球研究提供临床数据。
老实讲,不是说美国技术不行,而是中国这次选的方向很准,聚焦肾移植,毕竟肾病患者太多了,先解决这个刚需,意义挺实在的。
异种移植的路走得也挺曲折,早年间尝试的时候,超急性排斥反应特别常见,有时候手术完几小时器官就废了,还有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问题,让人担心会传染给人。
直到CRISPR技术出来,才算是有了突破口,2017年美国先培育出无病毒的基因编辑猪,2022年纽约大学把基因改造猪肾移植到脑死亡患者身上,撑了54小时;同年马里兰大学还做了猪心移植,患者活了两个月。
中国也没落下,2018年开始重点研究,2020年培育出合格的基因编辑猪,2023年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做实验,肾移植存活超100天,一步步走到2025年的人体手术突破,算是把“基础研究-动物实验-临床应用”的链条走通了。
要说这技术最实在的用处,还是解决器官短缺的问题。
中国有超过1亿慢性肾病患者,终末期的每年新增30多万,可每年能做的肾移植手术就1万例左右,很多人得等3到5年,不少人没等到就不行了。
全球情况也差不多,每年200多万人需要器官移植,实际能做的还不到20万例。
毫无疑问,终末期肾病患者对移植的渴望,怕是没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靠透析维持生命,一周要去医院3次,饮食还得严格控制,生活质量差不少,能有个合适的肾,相当于重活一次。
猪能成为供体,也是选对了,它的肾脏大小跟人的差不多,怀孕期就4个月左右,一胎能生10多头,还能在无菌环境里养,要是规模化生产,供体根本不愁。
如此看来,只要技术成熟,理论上能给患者提供无限量的肾源,这比等着人捐献靠谱多了。
但也不是没难题,首先是监管,现在全球还没有统一的异种移植监管标准,中国药监局正在制定相关办法,得明确术后长期监测的指标,比如5年、10年后器官功能怎么样,有没有病毒传播风险。
然后是伦理问题,有人担心动物权利,还有些宗教因为不吃猪肉,对猪器官移植接受不了。
搞不清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技术再好也难推广开来,毕竟得让公众放心,社会能接受才行。
窦科峰院士团队已经有计划了,未来3到5年要多找几个中心做临床试验,扩大案例数量,还打算跟生物公司合作建基因编辑猪养殖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
按这个进度,预计2030年前后,异种猪肾移植可能就进入常规临床应用了。
很显然,现在的200天纪录只是个开始,要是以后能把基因修改的数量减到5、6项,成本降下来,那受益的患者就多了。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担心异种移植会不会只是“实验室成果”,离普通人太远。但看到这次手术的稳定表现,还有团队后续的计划,觉得希望挺大的。
中国这次在异种肾移植领域的突破,不只是创了个亚洲纪录,更重要的是让百万肾病患者看到了新生的可能。
当然,现在还有监管、伦理这些坎要过,但只要一步步解决,未来用基因编辑猪肾救人,说不定会成为很平常的事。
总的来说,西京医院这台超200天的猪肾移植手术,确实是中国医学的一个大突破。它证明了中国在异种移植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解决全球器官短缺提供了新路径。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忽视技术背后的需求,毕竟每一个等待移植的患者,都在盼着这样的技术能快点成熟。
毫无疑问,随着技术迭代和社会接受度提高,中国说不定能在异种移植领域引领全球,让更多患者不用再“等肾救命”。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