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59字 阅读6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先生今年32岁,生活节奏快,工作应酬多。一次醉酒后,他与陌生人发生了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事后越想越怕,担心感染艾滋病。他听说48小时内吃药有可能阻断病毒,赶紧去了医院。
医生告诉他,只要在高危行为发生后的72小时内采取干预措施,有机会阻止病毒感染。张先生最终没事,但他那几天的恐惧和煎熬,绝不会忘。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是一旦感染就无可挽回的“绝症”。其实不是。发生高危行为后,还有办法补救。只是这个办法的时间窗口非常短,错过了就真的悔之晚矣。
所谓“补救药”,指的是暴露后预防,即PEP(Post-Exposure Prophylaxis)。简单说,就是在可能接触到HIV病毒后,尽快服用抗病毒药物,连续吃满28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降低感染风险。
关键是时间,只要吃得够早,就能显著降低感染概率。最好在事发后2小时内服药,最晚不能超过72小时。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和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及时使用PEP可将感染风险降低80%以上,有研究甚至指出可超过90%。
不过,PEP并不是想吃就吃,它对时机、方案、身体情况都有要求。必须去正规的医院,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有必要用药,不能随意乱吃。
很多人因为一次接吻、共餐、被蚊子叮咬就焦虑不已,担心自己感染。其实这些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播艾滋病。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无保护的性行为和血液暴露。比如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且没有使用安全套,或者共用注射器、针具,被带病毒的血液接触到伤口,这些才属于高风险情况。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立刻前往医院。
如果你确实发生了以上行为,不必犹豫,也别拖延,告诉医生真实情况,越快评估和用药,效果越好。
一般来说,PEP的疗程是28天。常用的药物组合包括特鲁瓦达(TDF+FTC)和多替拉韦(DTG),这也是国内医院推荐的标准方案。
服药期间,有些人会出现轻微的恶心、胃口变差或疲劳,多数属于可耐受范围。一些人前几天会感觉不舒服,随后逐渐适应。绝大多数人在几周内顺利完成疗程。
重要的是坚持按时服药,不能漏服,也不能自行停药。中途停药,可能导致病毒没有被完全抑制,甚至引发耐药风险。
对于长期处于高风险状态的人群,比如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与HIV阳性伴侣同居的人,还有频繁更换伴侣的人,也许更应该关注暴露前预防,也就是PrEP(Pre-Exposure Prophylaxis)。
简单说,就是没发生危险前,先吃药预防。PrEP每天一片,或按需服用,在发生性行为前后几个时间点服用,也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研究显示,规律服用PrEP可以将HIV感染风险降低超过90%。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等,已经开始提供PrEP服务,但普及率仍然偏低。
PrEP的普及能帮助更多人从源头减少风险,也避免了事后焦虑。但它同样需要医生评估和指导,不能自己去网上买药吃。
网上经常能看到所谓的“国外原版”、“快速阻断”、“便宜仿制”的PEP或PrEP药物,看起来方便又实惠,但风险极高。
这些药品来源不明,成分真假难辨,剂量也可能不对。吃了可能不但没用,反而耽误了最佳阻断时机,还可能损伤肝肾,甚至引起药物耐受。
更严重的是,一旦产生耐药性,未来真的感染了HIV,治疗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所以一旦需要用药,必须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果已经超过了72小时,那PEP就不再有效。这时候也不是完全没办法。
需要在14到28天后做第一次HIV检测,三个月后再复查一次。如果两次检测都为阴性,基本可以排除感染。
这段时间要避免再次发生高危行为,也不要擅自服药,以免干扰检测结果。
虽然不能再吃PEP,但科学检测和持续观察同样重要。很多人因为恐惧而不敢面对,结果错过了早期发现和干预的最佳时机。
随着医学进步,艾滋病已经不是当年的绝症。只要发现及时、治疗规范,HIV感染者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寿命接近常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绝大多数HIV感染,都是由于一次侥幸心理、一次无防护行为造成的。
预防永远是最重要的。发生高风险行为后,及时补救是第二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
别等到症状出现才后悔,更别因为羞于启齿而耽误干预。你不是特例,也不会是唯一一个有过错误选择的人,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及时去补救。
艾滋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拖延、逃避和无知。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有过高风险行为,不要犹豫,立刻去医院。72小时是生死线,越早越好。
也许一片药,真的能救一条命。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手册(2021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暴露后预防(PEP)使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版)》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男男性行为人群PrEP使用现状与认知调查报告》2023年
来源:科学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