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营销”两个字听上去不那么正面,“足够有效的营销”仿佛在说要给小白们洗洗脑子,把一些观念硬塞给他,让他在听到某些词汇后,进入设定好的行为模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研究手表的机芯、做工,牌子够硬不就行了?开玩笑,这是我反营销的手段好吗。
在当下,“营销”两个字听上去不那么正面,“足够有效的营销”仿佛在说要给小白们洗洗脑子,把一些观念硬塞给他,让他在听到某些词汇后,进入设定好的行为模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研究手表的机芯、做工,牌子够硬不就行了?开玩笑,这是我反营销的手段好吗。
被“反营销”痛锤的品牌们当然会咬牙切齿,比如各种限量版手表,它们不再是被无脑追捧的存在。这本来是很好的营销方式,它揉杂了人的危机感、对个性的渴望、以及制表商的高级技艺和最根本的节操,但现在的消费者对限量版越来越挑剔。钟表市场上每年依然充斥的大量限量款中,90%压根没人记得,7%会像 Labubu 一样风光一阵,然后殒落在不知道哪个角落,最后的3%才是能让入手的人一直自豪下去的存在。好吧,这个比例是我瞎说的,信不信由你。
喜欢限量版原本是消费者的天性,所以问题来了,那到底怎么样的限量版才是好的限量版呢?什么样的限量版在你剁手后,不会让你产生“还是把手接回去吧”的冲动呢?这就是我今天为你准备的电子榨菜。
1
谨慎跨界,回归钟表本身
如果手表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爱好,远比什么“挎包上挂个 Labubu”更让他自豪,那对他来说,好的限量版腕表就应该回归到表的本身。现在有很多跨界联名的腕表,会联动到动漫作品、电子游戏、体育明星、影视作品、时尚潮牌、公益活动、历史事件、地理名胜等等等等,最好的结果是手表品牌与合作方成功地分享了彼此的受众,但要成功,就需要非常慎重地选择合作伙伴。打个比方,如果一块卖几十万的表和热播网飞电视剧联名,这就值得推敲,因为很显然,喜欢这个型号的人就算没这部剧也会去买,剧集的死忠粉想掏钱也掏不出来……所以合作的意义在哪里?
只是“没有意义”倒也还好,产生负面效果才真的糟心。有些联名表上会有相应的镌刻,或者醒目的角色形象,这些本来不属于钟表的表现形式,却抬高了腕表的售价,同时也没有让这块表成为更优质的表。现在买表的人(特别是机械表)都觉得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着小众且精致的血液,合作方的形象太露骨,让别人误以为他是合作方的粉丝,戴表的意义就模糊不清了。三番两次这样做,连整个品牌的价值都会蒙尘。
说到底,只要一块表本身足够好,消费者会自发地赋予它一个主题,比如“这块表是我刚参加工作时买的,它对我很特别。”
A哥太太的玫瑰金蓝盘小朗格1(2024)
表态的很多读者都知道A哥订了一支蓝盘玫瑰金的限量版小朗格1给太太,以纪念结婚30周年,这比制表商强加的任何主题都更深刻。那块限量150枚的作品没有过份的矫饰,它只是系列里第一次用上蓝盘+玫瑰金表壳组合方案的表,就能让我感到一种有温度的忧郁,朗格1的理性气质变得柔软,这就够了。那新发布的限量版理查朗格跳秒腕表有什么跨界主题吗?当然没有,它是系列第一款采用实心玫瑰金表盘的作品,这就是它的特别所在,它的三文鱼色调(偏低饱和度)是懂表的人才会理解的优雅,贵金属的价值感也一直是正装表立身的根本。这足够让一票人抢着瓜分掉那100支,更多的人甚至在出手前就已经被激烈的竞争吓退。
RICHARD LANGE 理查朗格跳秒腕表 白金表壳配玫瑰金表盘(2025)
其实朗格完全有机会做联名限量,他们每年会给汉普顿宫古董车展的冠军订制一枚孤品腕表作奖励,把这块表改一改做成限量版会让玩古董车的富豪尖叫起来,但他们就是不做,或许因为他们是朗格。
2
基本节操是,限量版必须更强
限量版代表了稀有性、还卖得更贵,当然会让人产生“比普通版更好”的心理预期。但事实是,能达到这个标准的限量版腕表真的没多少,所以万一有,也格外撩人。任何一块表或多或少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譬如说有的表耳太长、有的表扣舒适性欠奉。诚然,要在量产版上完善这些方面,经常会牵涉到工装模具和库存品消耗的压力问题,所以我能接受一些缺点被保留三五年,但在特别对待的限量版上,这些借口都该灰飞烟灭。我最近评测的一款潜水表,它从限量版开始解决了延续多年的表扣问题,相信入手它的人会感谢这笔投资,它化作了首先吃螃蟹的欣慰。
要做得比普通版更强,对于不同品牌意味着明显不同的难度,因为某些品牌在普通版里已经把各种设计都尝试了一遍,没有给限量版留下太多空间。当你勤奋地每月发布新表、试验各种排列组合,经过几年后,颜色和材质的搭配已经穷尽了可能,那市场早就已经对你麻木,甚至会产生排斥情绪。到这个节骨眼,限量版的意义就不大了。
当品牌越小心地控制发布节奏、坚守自己的设计风格,它的限量版就比普通版有更大的优势。去年我写上面那块蓝盘玫瑰金朗格1时非常惊讶,这种组合怎么可能是系列头一遭呢?但朗格确实花了30年才首次推出这么一款。这不是孤例,朗格的专利材质“蜂蜜金”自从推出以来的15年里才推出了15款作品,总计1885枚,他们克制地使用着自己的研发成果。
TOURBOGRAPH “Pour le Mérite”(2010)
同样稀有的是朗格的珐琅盘作品,从2000推出第一款 Langematik 朗格自动上链腕表周年纪念款“红12”以来,25年中仅出12款,其中不乏“荣誉勋章”和三款“Handwerkskunst”这样的绝对重磅的存在。
截至目前所有的珐琅盘朗格腕表
这两种材质和工艺对朗格都不构成难度,但它们仅存在于朗格稀有的限量版中,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口碑,看到它们就值得光速入手。并且蜂蜜金和珐琅盘也确实在表现力上压过通常材质一头,前者介于黄金和玫瑰金之间的色调带一点古朴的味道,还保持了低调,后者比黄铜电镀覆漆更有莹润感和立体感。这都是看的见的价值。
朗格里同样稀有且表现力不俗的还有砂金石盘,2018年以来总共4款;珍珠贝母盘,2014年推出2款之后至今并无后续动作。它们没有腕表以外的主题,还比普通版更强,再加上稀有性,这样的限量版推出就秒空也是正常的。
3
要真限量,不要泛滥的限量
“让限量版秒空”是所有品牌共同的愿望,但涉及到“稀缺性”和“产能与利润“的平衡,事情会复杂起来:要尽量多卖多赚钱、但不能让所有想要的人都买到,人人都能买到的限量版是对消费者的背叛。道理很简单,实践起来很难,因为我们经常能看到动辄推出数千只的限量表,这个数字并不能让入手的人感到自己品味独到,推出好多个月后依然能轻松入手的话对早买的人也不太友好、有些甚至最后直接变成了敞开供应的形式。不那么“限量”的限量、卖不完的限量,做出这种决策当然有合理的理由,但消费者也有理由动摇对品牌的信心。
听上去好像我正站在制表商一边,想着如何制造人为的市场紧缺来戕害同好,但摸良心说,买限量版不就是买个“自己有,别人无”、走了大运的幸福感么。限量版催生了对于匮乏的恐惧,你知道它每分每秒都在减少,最终你会永远错过。还有一些品牌不会对腕表的数量加以限制,而是把预订的窗口期设为24或者48小时,超过时间就无法下单,你能看到定时炸弹上的引爆倒计时在滴答作响,脑海里翻腾着纠结到底买不买,是肾上腺素飙升的体验。买限量表的刺激感我是经历过的,如果它不稀有,那它就不值得。
稀缺的限量版还唤起了一种和品牌的互动感,仿佛在你选择了这块表的同时,品牌也选择了你。去年我写的黑色缟玛瑙盘朗格1、小朗格1,限量300枚和150枚,这是朗格唯一缟玛瑙盘的腕表,当然在正式公布前就预订掉了七七八八(还是全订完了,记不清)。如果你是某个品牌的老客户,新品在公布前就有机会给你过目,我在拍表的时候,对面正好有一位老客户在预览实物,当场下了单。当你认可该品牌的崇高地位和挑选客人的眼光,那给到你这种先人一步的机会,就好像在对你说“只有你配得上”,你会为此感到欣慰吗?我肯定会,这是我之前照顾他家生意所赢得的尊重,理直气壮。
稀缺的限量版腕表透露出,谁才是品牌眼中稀缺的高价值人群。
黑色缟玛瑙朗格1(2024)
4
限量,但不限时间的愉悦体验
限量表应该限制的是数量,而不是限制它让你上瘾的时间长短。很多东西会随着生活的前进、人的成长而失去意义,今天你痴迷的球队可能不是几年后你关心的东西了;今天你觉得特别的设计,往后可能会觉得它俗套又普通;今天你以为买到了稀有款,下次你可能看到它在二手市场上对着脚踝一刀斩。限量表要有绵长的保质期,就得摒弃多余的概念、摒弃超量发售的“伪限量”,让表回归表本身,使它比自家的常规款更精湛。
以上林林总总都可以算是钟表营销的一环,但环环相扣之后,就无疑是最最理想的钟表营销了。
足球迷、摄影小法师。周六在野外四处游荡。
来源:ctime表态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