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指导员·实践篇⑧|奋力书写乡村振兴高质量答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06 08:28 1

摘要:景观树曾是大冯甸村令人骄傲的经济作物,但如今却因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而滞销,让村民收入锐减,成为大家的“心病”。如何破局?经过调研走访,碧根果这个“宝贝”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里,2023年碧根果全国产量仅2千吨,每年要从美国、非洲进口约6万吨,市场缺口巨大。我们这儿

奋力书写乡村振兴高质量答卷

于勇

市党史方志办四级调研员,海陵区苏陈镇大冯甸村乡村振兴指导员、第一书记

大冯甸村位于老通扬运河北侧,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潜力大。驻村以来,我与村“两委”班子精诚协作,相关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小果实撬动产业振兴

景观树曾是大冯甸村令人骄傲的经济作物,但如今却因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而滞销,让村民收入锐减,成为大家的“心病”。如何破局?经过调研走访,碧根果这个“宝贝”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里,2023年碧根果全国产量仅2千吨,每年要从美国、非洲进口约6万吨,市场缺口巨大。我们这儿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碧根果生长,与美国碧根果产区同纬度,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碧根果的经济效益可观,每亩产量200至600斤,鲜果市场价每斤30元左右,亩产值最高可达18000元,且丰产期长达100年。

大家正准备在碧根果项目上大展拳脚时,土地性质政策的变化给项目的规模化实施带来了重重困难。原本充满希望的苗木面临着未知的命运,丢弃它们将给村子带来巨大损失。在有关领导的关心和镇村两级负责人的积极支持下,终于争取到了林地用地指标,解决了难题。我决定以碧根果产业为突破口,为村里打造一张独特的产业名片。经过与村“两委”的深入分析,我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首先,广纳各方智慧,向业内权威专家登门求教,同时向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虚心取经,为品种改良筑牢技术根基;接着,邀请专家团队对果农进行全面技能培训,包括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和施肥灌溉等,提升果园管理的科学性;最后,通过全方位宣传和与电商平台及大型商超对接,拓展销售渠道,让碧根果从田间直达千家万户,实现从“提篮小卖”到“全国直销”的跨越。

经过科学化种植,大冯甸村的碧根果种植取得了显著成效,产量从2023年的2吨增长到2024年的20吨,品质全国领先,销售额突破100万元,村集体收入增长8%。今年预计产量60吨,收入可达300万元。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目前,苏陈镇其他村近千亩林业用地已规划实施100亩种植,剩余部分正在有序对接。未来,大冯甸村将继续延伸碧根果产业链,加大种苗培育和加工厂建设,力争5年内实现全链条发展。

二、小宝藏激活文化传承

我从党史部门下派,深知党史方志办肩负着开展党史调查,依法依规征集、整理、研究党史资料,并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责。大冯甸村承载着抗战时期大冯甸伏击战的辉煌历史,这些事迹在村中老人间口口相传,是村子宝贵的红色遗产。然而,当前红色记忆传承面临现实困境:村民党史知识普及率不足40%,仅2处战斗遗址立有简易标识,对外宣传仍停留在自发讲解层面。这一承载革命火种的红色基因库,亟待系统性保护开发。

要让这段历史焕发新的生命力,既要让游客“走心”,感受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又要让村民“增收”,让这段历史成为村民的“金饭碗”。我决定做足红色文化的文章。我将相关情况汇报给单位,单位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专家组进行史料核实和论证。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村里和单位之间奔波,协调相关事宜。终于,在遗址内设计了文化墙,将“大冯甸伏击战”的真实历史展现出来,并增加了苏陈人民群众支援大军渡江的内容和苏陈镇革命烈士的人物介绍。改造完成后,红色游园不仅增加了更多看点,其功能也得到了延伸,成为全镇一个知名的红色景点。

在镇党委支持下,我与村“两委”开发“党性锤炼游”“红色记忆游”板块,复刻3.5亩芦苇荡实景,建成沉浸式体验空间;串联镇域内5处红色遗址,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4200余人次。为激活苏北党校旧址教育功能,系统梳理江苏省档案馆、扬州档案馆等6处机构档案资料,考证完善1949—1951年间17名学员珍贵史料,撰写展陈大纲。联动组织部、团市委等9家单位开展“重走信仰之路”主题活动,在去年的“红色基因代代传”亲子研学活动中,农产品销售额达12万元,游客王女士在留言簿写道:“孩子吃着革命菜团子听战斗故事,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同时,作为一名市派干部,能够将部门职能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耀。

三、小村道重塑乡韵风貌

村里有八百年古银杏和千亩果园,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周边道路破旧,通扬河一侧公墓道路破损严重,给扫墓群众带来不便,也影响了村庄“颜值”,通往果园的道路,也因年久失修,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经测算,3400米道路黑色化需100多万,资金问题成为道路改造的瓶颈。

对此,我多次前往市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精心准备项目规划,详细阐述道路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争取资金援助。在一次汇报后,我联系了原社科联主席,邀请他到村里考察,在他的引荐下,我结识了人民银行原行长,向她详细介绍村里困境与项目意义,请求她向交通局领导引荐,为项目推进创造契机。经过不懈努力,我与交通局领导会面,全面阐述村庄发展愿景与道路改造项目紧迫性。局长当场安排公建中心负责人了解情况并承诺派人调研。测算发现项目需投入120万元,交通部门承诺承担90万元,剩余资金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终于解决了群众扫墓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交通难题,为村庄生态振兴注入活力。这段任职经历让我明白,只有积极主动地挖掘资源、整合力量,才能为村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感悟心得

靖江市西来镇普福村乡村振兴指导员 陈冰洁: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短期行为,而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我将保持战略定力,不被短期困难所动摇,不为一时挫折所退缩,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为任职村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泰兴市广陵镇通靖村乡村振兴指导员 赵斌:乡村振兴如同暗夜寻光,指导员要做点灯人,点亮产业振兴“理想之光”,点亮民生改善“希望之光”,点亮乡村善治“智慧之光”。

海陵区罡杨镇东楼村乡村振兴指导员 余孔赟:乡村振兴,贵在务实笃行。我们要争当发展“领路人”、群众“贴心人”,在共谋共建中闯新路、开新篇,在乡音俚语中听民意、解民忧,以点滴之功绘就振兴画卷。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白马镇金马社区乡村振兴指导员 窦平:我将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积分制”管理为抓手,全面修订落实村规民约,不断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动力与热情,持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宜居家园。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