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初,汉正家族办公室联合深圳市慈善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了由深圳市慈善会・博道爱心基金资助完成的课题报告 ——《传承与慈善:中国家族案例报告》。报告一经推出,便引发公益慈善、家族办公室及财富管理三大领域同仁的广泛关注,报告线上线下
编者按:
2024年初,汉正家族办公室联合深圳市慈善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了由深圳市慈善会・博道爱心基金资助完成的课题报告 ——《传承与慈善:中国家族案例报告》。报告一经推出,便引发公益慈善、家族办公室及财富管理三大领域同仁的广泛关注,报告线上线下累计阅读人次超 1000;与此同时,我们同步制作的案例视频,观看人数超 10000 人次。
为让更多行业伙伴深入挖掘报告价值、掌握中国家族在 “传承与慈善” 领域的实践经验,我们将从本周起,对报告中的7个典型家族案例展开连载,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范氏义庄九百年:
家族传承与文化资本
作者/王筱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本案例研究了北宋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作为古代中国家族慈善的制度化呈现,范氏义庄建立了家族慈善的传承范式并为后世效仿。从1049年到1952年,范氏义庄历经九百年,一次次在战火和动乱中焚毁,又一次次在灰烬中重生。即使在义庄实体不复存在的当下,范氏义庄仍然是范氏家族的精神图腾以及中国传统家族传承的典范,被后世不断提及。在这份报告中,我们首先回溯范氏义庄的发展历程,再分析范氏义庄长盛不衰的原因以及对当代家族传承和家族慈善的启示。
第一部分 范氏义庄的历史
范氏义庄的创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去世。作为庶子,范仲淹在范家是不被接纳的。母亲谢氏改嫁了山东长山的平江府推官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朱说”。范仲淹在长山县读书,成年后辞别母亲,至河南睢阳应天府书院读书。
范仲淹二十七岁那年以“朱说”之名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九品。有了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赡养。不久后,范仲淹升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他向皇帝上奏了《奏请归宗复姓表》,请求恢复范姓。但是,当范仲淹带着母亲回到苏州,却遭到了族人的阻拦。据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记载,范仲淹“欲还范姓,而族人有难之者,公坚请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始许焉。”也就是说,范仲淹再三请求,保证自己只是希望恢复姓氏,并不是觊觎范氏家产,族人才勉强答应。
▲图片由AI生成
之后,范仲淹从地方参军做起,官至相位。他在泰州筑海堰,在陕西带兵抵御西夏进犯。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进行改革。五十四岁的范仲淹被召回京,授枢密副使,后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韩琦和富弼等人制定了改革的基本方案——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史称“庆历新政”。新政要求精简政府冗员、整饬吏治,限制士大夫阶层恩荫任子的特权,这无疑触动了官僚集团的利益。仅一年,范仲淹被罢免。1046年,被贬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收到了同样被贬的滕子京的来信,请求为新修的岳阳楼作赋。范仲淹提笔,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1049年,范仲淹移知杭州。1051年,范仲淹调任青州,一年后又调任颖州,他在赴任途中去世,享年64岁。
幼年范仲淹不被范氏家族接纳,又在朱家寄人篱下。但不论对范氏还是朱氏,范仲淹都竭尽所能,给予了家人最大的善意和支持。范仲淹在河南置义田赡养朱氏家族。他感念继父抚养自己的恩德,上书皇帝追授继父为太常博士,并使朱氏子弟三人通过恩荫得官。
范仲淹在61岁任知杭州事时为苏州族人创立了范氏义庄。他与退居苏州故里、时年65的异母兄范仲温商议在苏州置十顷良田,将收成“岁给宗族”,“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除了购买优质的土地,他还建造了祭祀范氏先人遗像的影堂,建筑材料由范仲淹在杭州采买好木料,差人送往。范仲淹制定了《义庄规矩》,将田地租给外姓佃农耕种,以防族人私占,并详细规定了租米的分配原则。根据黄明理的考证,义庄每年有八百斛粳稻的收入,供给苏州范氏家族九十口族人。按照当时政府一千石米供给七百人口粮的标准,义庄的人均供给是政府的五倍。范仲淹此举也是为未来人口增加打算。义庄的资助加上族人私产的收益,足以供养范氏家族百年。除此之外,范仲淹选择了可信的族人负责管理。在义庄筹备时,范家嫡长子、范仲淹的异母兄范仲温支持最多。但范仲温于1050年去世,范仲淹于是安排范纯诚主理义庄事务。范纯诚是范仲淹再从侄,从小父母双亡,由范仲淹抚养。
▲图片由AI生成
范仲淹设立范氏义庄是为了赡养在苏州的族人,不为自己,也不为自己的直系子孙。南宋刘克庄记载,“文正家居颍昌,族居吴,吴田为赡族而设”。范仲淹的子孙在河南,而他明确要求义庄租米只能供给在苏州的族人。在杭州任上,范仲淹也拒绝在西湖边建造宅邸。在去世后,范仲淹与母亲同葬在河南洛阳万安山下。范仲淹的四个儿子及孙辈也附葬于此,直到靖康之变范氏后裔南迁,才中断了附葬。
范仲淹没有随父亲葬在苏州,也没有葬在朱家所在的山东,而是选择了在洛阳与母亲同葬。他孤儿失怙,与母亲相依为命,希望去世后仍能随侍母亲身边,这体现了他最真实、最深沉的情感。范母改嫁,不能葬在范家祖茔;如果葬在朱家,范仲淹已经恢复了范姓,失去了陪葬母亲墓前的可能。范母谢氏于1027年去世,范仲淹先是将其葬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这是他职田、家宅和妻儿所在地。公元1031年,范仲淹将母亲移葬于河南洛阳。据范氏后人的讲述,洛阳是范家先祖所在,同时,万安山也是唐朝宰相姚崇墓所在。姚崇有着与范仲淹相似的经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姚崇遵循母亲的意愿没有将其与父亲合葬,死后随母亲葬于万安山。范仲淹在拜谒姚崇墓时受到启发,在姚崇墓的一侧买地半亩,亲书父亲范墉的墓志铭一同葬入母亲坟中。
▲图片由AI生成
虽然范仲淹没有回到苏州天平山范氏祖茔,他用自己的俸禄设立范氏义庄。在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儿子继续拿出俸禄增加义庄田亩。在为范仲淹撰写的墓志铭中,富弼写道:“在杭,尽余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疎属,而敛无新衣,友人醵赀以奉葬。诸孤亡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范仲淹为资助族人用尽俸禄,甚至连入殓的新衣都没有,丧葬费用靠友人资助,他的直系儿孙仍过着清贫的生活,借官屋居住。这足见范仲淹“始终志于道,不为禄仕出也”。范仲淹设立的义庄不仅惠及范氏子孙,也成为了宗族赈恤组织的普遍形式,后世的官员富绅通过捐置田产和庄屋,以庄规为运作准绳,赡济教化族众,以达敬宗、收族、保族之目的。据李学如统计,自范氏义庄以来,有史料记载的义庄有六百余座,在清末达到发展的高峰。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下集)
资料来源:
1、关于范氏义庄的历史研究,黄明理《范氏义庄与范仲淹》(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和陈荣照《范仲淹研究》(香港三联书店,1987年)的著作有详细的梳理,本部分基于他们的专著进行补充整理。
2、原《长山县志》、《范仲淹传》也记载,范仲淹“性至孝,虽改姓还吴,仍念朱氏顾育恩,乞以南郊封典,赠朱氏父子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荫得官者三人……”“在孝妇河南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以赡朱族。”
3、约一百五十年后,范氏家族人口增加了五倍(参见黄明理《范氏义庄与范仲淹》)
4、“文正家在颖昌,族在吴,吴田为赡族设,家不预也。”刘克庄:《赵氏义学庄》,《后村集》卷九十二《记》,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5、 赵乐:“范仲淹归葬万安山的尘缘往事”(https://www.sohu.com/a/197706030_100039957)
--end--
汉正家族办公室,专注家族信托、慈善信托、股权信托、社群信托设立、运营及资产配置;基金会设立、财税管理、战略咨询、等级评估等服务;更多信息可搜索【汉正家族办公室】至官方网站进行查看
来源:汉正家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