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中国人就看破了声音本质,为何如今却鲜为人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6:07 1

摘要:深夜,有人敲门。你问“谁?”,门外回答“是我”。仅凭这两个字,你就能认出对方是谁,并放心开门。这种通过声音识人的能力,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基本的信任。

深夜,有人敲门。你问“谁?”,门外回答“是我”。仅凭这两个字,你就能认出对方是谁,并放心开门。这种通过声音识人的能力,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基本的信任。

声音无处不在,也带来许多有趣的现象:敲一声锣,整条街都听得见;但在太空里,两个人面对面却无法对话。人类对声音的认识,正是从这些日常观察开始,一步步走向精确测量。那么,这个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1

这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那时,一位名叫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家,并没有沉迷于他著名的直角三角形定理,反而迷上了一把只有一根弦的琴。他反复拨弄着这根弦,惊讶地发现,当他将琴弦长度按2:1的比例截断时,弹奏出的两个音符听起来异常和谐,这种关系后来被称为“八度”。

接着,3:2的比例产生了“纯五度”,同样悦耳。这个发现像一把钥匙,为人类打开了理解声音规律的第一道门。

他首次揭示了声音和谐并非偶然,而是深藏着精确的数学规律。这不仅为音乐理论奠定了基石,也预示着,声音背后隐藏着一套可被量化的秩序。

然而,毕达哥拉斯虽然找到了“让声音好听”的法则,却未能深入探究“声音究竟是什么”的本质。

2

在毕达哥拉斯之后两百多年,地球的东方,我们的先贤墨子,以惊人的洞察力,率先给出了对声音本质的科学解释。在《墨子》一书中,他提出了“声,气动也”——声音是空气运动的结果;“激,声之所由生也”——声音源于物体的碰撞和冲击。

这与我们现代物理学中“声音是振动产生并通过介质传播”的理论,几乎是异曲同工。更令人称奇的是,墨子通过实验观察,明确指出没有空气就听不到声音,这相当于提前两千年,预言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如果这份研究能在当时得到延续,或许世界声学史的进程都会被改写。可惜的是,墨子之后,对声音的系统性探究在国内陷入了沉寂。

不过,墨子之后大约两百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加入到声音的讨论中。他提出声音的传播是空气“压缩与稀疏”的过程,这大致指明了声波的本质。

但他也有一个小小的“失误”,认为高频声音比低频声音传播得快。事实上,无论是钢琴的低沉还是清脆,它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几乎是一致的,大约每秒340米。

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在于将声音研究从纯粹的感性认识,带入了初步的科学分析范围。

3

直到17世纪,声学研究才真正步入系统化阶段。1636年,法国学者马兰·梅森在《宇宙和声》中提出“梅森定律”,首次用数学关系明确描述了琴弦振动频率与物理参数之间的联系:频率与弦长成反比,与张力的平方根成正比,与线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这一发现为乐器制作与声学理论奠定了数理基础。

然而理论需要实验验证,17世纪50年代,罗伯特·波义耳进行了一项关键实验:他将铃铛置于抽成接近真空的玻璃容器中,发现外界无法听到铃声。这一结果明确证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同一时期,奥托·冯·格里克也通过类似实验得出相同结论,共同确立了声学的基本传播原理。

1696年,约瑟夫·索沃尔正式将这门学科命名为“声学”(Acoustics),标志着其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他不仅进一步精确化了梅森定律,还深入探讨了音高与频率的对应关系,并对乐器泛音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推动了声学理论的体系化发展。

4

19世纪,声学研究进入了“大爆发”时期,一系列划时代的实用发明应运而生。

1816年,法国医生勒内·莱内克遇到了一个棘手的病人:一位身材肥胖的女士。传统的听诊方法,当医生把耳朵贴在病人胸口,这根本无法听到心跳。

莱内克急中生智,他把几张纸卷成圆筒,一端贴在病人的胸口,另一端贴近自己的耳朵。奇迹发生了!心跳声变得异常清晰。

这个灵光一现的“纸筒”,正是现代听诊器的雏形。后来,莱内克用木头制作了更耐用的听诊器,这项发明彻底改变了医学诊断的方式。

1826年,瑞士的日内瓦湖上,上演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科学实验。物理学家让丹尼尔·科拉东和数学家查尔斯弗朗索瓦·施图姆,首次尝试精确测量水中的声速。

他们在一条船上点燃火药并同时敲响水下钟声,在10英里外的另一条船上,观察员计时火药闪光到钟声传来的时间。通过这种巧妙的方法,他们测得水中声速约为每秒1500米,与现代测量结果惊人地接近。

这项实验不仅是对声学原理的验证,也为日后水下探测技术埋下了伏笔。

1877年,注定是声学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威廉·斯特拉特(瑞利男爵)集前人之大成,撰写了巨著《声音理论》,至今仍是声学领域的权威经典。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则带来了颠覆性的发明,它就是留声机。在此之前,声音转瞬即逝,无法保存。

当爱迪生第一次演示他的发明,留声机清晰地播放出“玛丽有只小羊羔”的歌声时,在场的人们无不瞠目结舌。从此,人类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记录”和“重放”声音,开启了全新的听觉时代。

1898年,美国物理学家华莱士·克莱门特·萨宾则将声学带入了建筑领域。他发现,一个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好坏,关键在于“混响时间”——即声音在空间中衰减到听不见所需的时间。

通过大量实验,他精确计算出,理想的交响乐厅混响时间应在2到2.25秒之间,而演讲厅则应略低于1秒。基于他的理论,波士顿交响乐厅在设计时首次采用了定量声学原理,最终成为世界上音响效果最佳的音乐厅之一。

5

20世纪,声学在军事与生物领域取得突破。1906年,英国海军利用理察森发明的声呐探测冰山。一战时期,该技术被用于侦测潜艇。

1915年,朗之万与奇洛夫斯基合作开发出主动声呐,通过发射并接收声波回波来精确定位水下目标。

1960年代,贝凯西将研究深入到人耳内部。他发现,耳蜗中的基底膜会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对应位置的振动:高频在底部,低频在顶部。

这种“位置编码”机制正是人类分辨音高的关键。这一发现让他荣获1961年诺贝尔医学奖。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与声学深度融合。语音助手、智能音箱已成为日常,通过声音分析进行健康监测也成为现实。

在生物声学领域,AI被用于识别鸟鸣、监测海洋生物乃至诊断作物病害。未来,声波技术或许能用于地震预警,或让机器人更精准地理解人类情感。

回顾声学发展,人类将无形的声波转化为可量化的规律与可应用的技术。如今,我们听到的每一个声音背后,都凝聚着漫长的探索与智慧,它从一种基本的感知,演变成了深刻理解并塑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